作为一个人,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项任务。生活是一连串不断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改变,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抗争着。
在我们的小时候,就被分为了两种人。
一种形成了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来帮助自己勇敢地去应对生活的复杂性。
另一种则是受到了不适应性生活的阻碍,开始回避人生道路上的不可避免挑战,选择了倾向逃避。
退回了被动的人生状态。
会因为没有经历种种的人生而感到遗憾。
网图侵删那为什么要坚持柔弱?
为什么相对种类的人没有被生活的锁链所束缚?
那要回到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很难摆脱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人性特质。
答案只有两个字 抗拒
它在心理学领域被展开作激烈的讨论,但很少有人否认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到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功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一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许多人无法积极地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就要理解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
柏拉图写到:任何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开始,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稚嫩的生命更是如此;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阶段,人们更容易在此获得想要的印象。
成年人的许多思想和行为模式根源都是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时期。
后期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被验证为有害的行为模式,就是在我们第一次采用它的时候,起到适应功能的部分。
它帮我们应对年轻时不太理想的情况。
等于,我们当前的问题往往是我们为从前生活中问题所设计的解决方案。
这种解决方案正对应着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一种普遍的自我防卫模式—自我妨碍。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采取的行为模式和既往的个性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大地抑制我们的发展能力。
比如无法坚持自我或者极度的害羞,就是童年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为了借着这个避免与对我们不好的看护者发生冲突。
这导致了成年后的不适应,是因为没有被推广到没有潜在危险的情况下,它才变得不适应。
饱受精神问题或者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折磨的人,在任何先天的感觉上都没有那么多的缺陷。
他们是几乎无法控制的不幸环境中的受害者。
心理学家马奥尼写过,看看任何形式的慢性心理困扰和功能障碍,包括焦虑,成瘾障碍,恐怖症等,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被视为代价高昂并极为痛苦的某种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成为一种模式,一种根深蒂固的模式,眼前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的成本抵消。
回到标题,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改变,又为什么要抗拒改变?
这算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例如弗洛伊德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着迷于利用催眠的潜力来治疗病人,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并以文章的形式发布:
(催眠)不允许我们,认识到病人对疾病的抗拒,也无法认识病人甚至与康复作斗争。
这种抗拒的现象使我们能够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而且,弗洛伊德认为这依附于病态心理状态的倾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所驱使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研究过抗拒现象的人都认识他对人性如此悲观的看法。
越来越认为,做出改变的抗拒并不是不适应的,相反是反应生存适应的一种重要机制。
正如身体器官能够抵抗他们功能的剧烈变化一样。
根据抵抗的自我保护理论,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能够抵抗剧烈变化是有重要原因的。
我们需要一个连贯的自我意识来正常运作。
虽然有时候希望自己能像换衣服一样容易使人格改变,但实际上诅咒,而不是福报。
人性的适应性特征是个艰巨任务,被视为人性的适应性特征。
马奥尼解释过:许多人没有做出改变,或者是改变不大,正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就是保守生物。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我们的生存模式。连贯性和连续性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的心理生活中得到表达,这并不奇怪。
我们是由活动系统组织起来的,并且经常保护我们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
虽然我们对做出改变的抵制起了自我保护作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具有改变的能力,做出改变往往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进行的。
我们不是童年的囚犯,我们做出改变的能力贯穿了我们的成年。
这并不容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
我们在这个途中会遇到情绪的困扰,然而我们的这些感受不应该被视为我们必然走上错误道路的迹象,也不应该被视为我们试图做出改变的努力却注定要失败的迹象。
相反,我们认识到了,这些情绪。
它正是我们心理生活中需要的秩序和连贯性的自然表达。
人生坦荡必然会遭受更多痛苦。
明智地看清生活本来面目,这是一段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危险,常常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程。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