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学院毕业典礼上杨澜的演讲,特别有感触,(杨澜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女性,她制作的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探寻人工智能,匠心传奇等节目我会关注,还有她出的书《凭海临风》《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大女生》我都会买来看)输出并分享如下:
保持提问的能力
其实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十万个为什么,但随着不断成长,随着我们成熟了,进入社会,这种能力在不知不觉当中退化了。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长辈说“别胡思乱想了”,有的时候可能是上司凌厉的眼神,“怎么样?还想挑战我的权威吗?”也可能是朋友们善意的劝解,“问了也没用,又不会给你涨工资”。慢慢地,我们就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
然而,明辨始于善问。保持提问的能力,提问能让人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提问是自我、他人、外界的有效互动,提问也让我们自行自查,提问让我们不断驱动新的认知持续生成,丰富思维模式,帮我们一路升级打怪。
杨澜在制作环球的采访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时,最感兴趣的是,在了解机器智能的同时,我们对人的智能又有哪些新的认知呢?询问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最大的区别什么?他说,机器善于给予答案,而人更善于提问。我说也不对呀,机器也可以问很多问题。丘成桐教授说:“是的,机器可以问出成千上万的问题,但是它不知道哪个问题最重要。”
提问让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盲点,保持谦逊,不要自以为是,承认无知,察觉偏见。她还倡导我们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事实先搞清楚,不要用网暴去对待不同意见。
保持内心的温度
杨澜作为媒体人采访过无数的名人,无论是国家元首、专家学者、商业精英,还是普通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悲欢离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是找到这个时代宏大命题的微观视角,找到一个时代思想、理论、政策、科技背后真正的动因。
宇航员刘洋对对幸福的理解是可以用流动的哗哗啦的水洗手,幸福就是可以脚踏实地的走在地面上,不用太空漫步,幸福是可以听到大家用母语呼唤她的名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教授的故事让我特别动容:他出生在河南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有慈善机构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机会。他的母亲用家中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放在他的包袱里边,安慰他说,别害怕,等麦子熟了你就可以放假回家。但是,接连不断的战乱和动荡使得他与家人从此天各一方,而他的父母都在大饥荒中饿死了。杨澜采访崔琦教授,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送他上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本来我以为,他会说知识改变命运一类的感想,但是他沉吟了一下,回答我说:“我宁可当时留在家中成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因为那样,也许我的父母不至于饿死。”
保持长远的眼光
毛主席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放眼量是发现趋势和方向,放眼量是认准一件事,就要有一直做下去的定力,这是价值创造的过程,放眼量是允许自己走弯路,允许自己失败。
漆器大师甘而可先生住在黄山脚下,数十年专心致志地研究和制作漆器,恢复了汉代犀皮漆的工艺。从上山割漆开始,需要几十道工序,上一百多道漆自然晾干,所以做一个花瓶用两三年的时间是很正常的。有一次他的夫人跟他开玩笑说,门口的平地上都起了一座高楼,而你居然连一个瓶子还没有做好。甘而可不慌不忙地说,房子造得这么急,如果不结实,三五十年就要拆掉重盖,但是我的瓶子过三百年都不会变形。那时候会有人把它捧在手上仔细端详,会理解我今天的用心。
想干成一件事情其实最靠得住的不是名师的指点,不是某人给你算命,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一腔孤勇和对大局势的判断,让我们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创造丰盈的人生,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