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热闹此起彼伏,眼睛噔得灯泡似的那一众大v中v小v蹭着热点,吵得不亦乐乎。
吃瓜群众一枚, 嗑着瓜子,喝着茶水,从不插嘴。
免得溅一身血。
犯不上。
闲着也是闲着,找点儿事干嘛。
这几日,把过往在互联网上的交易记录,从头到尾,翻腾了一遍。
还好。
昨天说的那句“从来都没有给那些不差钱儿的当红主播们,贡献过一分一毫。”还真不是红口白牙瞎说的。
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凡是有支付记录的地方,统统捋了一遍。
真没有。
此时此刻,我用手轻轻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胸脯,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
释然!
至于,都是什么人,在为那些腰缠万贯的大主播们的腰包里“添砖加瓦”?
我还真没兴趣知道。
爱谁谁吧。
几年前,自从试探着在互联网上,开始学着买东西以来,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并始终坚守着。
“同等质量,看价格;同等价格,看质量。”
但前提条件是买“小”不买“大”。
这里的“大”与“小”,是针对主播的名气和演技。
名气越大,演技越高,就越不差钱儿。
有都是人,为他(她)们的腰包建设“添砖加瓦”。
真就不差咱这个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人,再去犯贱。
这与我平时去早市上买菜时,养成的习惯很像。
一般我都会在早市儿那段儿为附近菜农们,专门预留出来的“自产菜”的摊位上,为全家人选择想吃的菜。
菜农们不容易。
披着星星,戴着月亮,蹬着三轮车,赶了十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的路,才把自己从地里刨出来的菜,摆在了市场,真难!
即使价格相对于那些二道贩子们贵一点,我也心甘情愿。
这个习惯,一直以来都没想改变过。恐怕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再改了。
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别人领情的。
同情弱者,是有那么一种人的骨子里,天生就有的。
互联网上买东西,有些人觉得省钱,我却不以为然。
今年十月份,我本以为实体店里根本买不到的东西,才在网上下了个单。当时还觉着价格不贵。
可好巧不巧。第二天就在实体店里,遇见了从品牌,到生产厂家,再到保质期限,都一模一样的东西。
让人感到特别意外的是,网上买的价格,比实体店不但不便宜,反而,还贵了不少。
一瓶儿在实体店里买,才十二块多一点的儿童饮品“橙汁鱼油”,在某东上下单,买到手的价格,居然是十七块多。
这件事,让我觉得有些意外。
不过多花了几块钱,买点儿教训,也算挺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