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作者: 陈宝熙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1:28 被阅读0次

    梁宁老师说,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我自己每天扮演的角色还不是特别多,有妻子,有女儿,有妈妈,有合伙人,有同事。

    每天我就像寄居蟹一样,顶着不同的壳(角色),去完成这个角色该做的事。这些角色有些让我甘之如饴,比如当妈妈;有些让我很焦虑,比如扮演微鸽传播角色的时候。

    但是,哪怕是甘之如饴的妈妈角色,有时候也不免焦虑,比如希望孩子要听话,应该要扮演好孩子这个角色的时候。

    我最近感到很迷茫,就是因为我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这一生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算值得。

    偶尔我也会放纵自己,不那么早回家,独自一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个时候就是最放松的,因为不用做任何角色,只是做自己。

    我也希望我的另一半能做自己,我们也经常“去角色化”地聊天,我们都觉得对方可以是自己的爱人,又可以是兄妹,还可以是哥们,或者知己。

    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需要他扮演的一些角色来缓解我有些时候对他在家庭上很少付出的不满。比如我看到他在睡觉也不陪孩子玩,或者一直对着电脑手机也不陪孩子的时候,我非常不满他在”父亲”这个角色的缺失,这个时候我就会赶紧想他的其他角色,令我崇拜的角色来替换,比如在台上当老师很有魅力的样子、专注做事情的样子、耐心帮我分析事物本质的样子。

    难怪吴伯凡老师说,“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实也就是角色的变换吧。

    回到工作场景中来看待角色,我们在谈论我们用户的时候,都是在谈论他们扮演的角色,比如导购、店长、服装店老板,他们在这个角色上的需求,而作为每一个鲜活的个人,他们“去角色化”后的真实需求,我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是因为不需要吗,还是因为基于角色化的链接,能让我们更直接,更有效率?

    毕竟我们每个人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是角色与角色的互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角色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训练我们成为需要的那个角色而已。

    我们团队有时候会探讨toB还是toC问题,今天看到角色化这个概念,好像可以来解释下这个差异。ToB的产品就是要去总结出某个职场角色所面临的愉悦或者恐惧,如何在产品中设定规则,以帮助这个集体角色的工作,或许是提高效率,或许是降低成本。而ToC的更多就应该去角色化后,再谈用户需求,谈如何满足潜意识后提供快感或减缓恐惧。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明白什么时候用户是按照角色的设定在做事,什么时候会产生压力,什么时候会卸下压力。

    而我们的产品也要分成两种:

    一是帮助完成角色化的设定;二是帮助放飞自我。对于一个好产品,就要做到,用户使用起来,自然,无障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e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