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的片尾提到:本片反对虐待动物和食用狗肉。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爱狗,还不如说是一个女孩心酸的成长经历。电影里女主李玩正值青春少女。她的爸爸妈妈离异,爸爸另组建了家庭,她自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李玩喜欢物理,但父亲觉得学习英语对提高成绩有用,就强迫她把加入的物理兴趣小组改为英语兴趣小组。面对委屈难过的李玩,爸爸又哄又劝,企图用钱博得李玩的开心,最后还买了只狗送给李玩。李玩从一开始讨厌小狗到后面慢慢喜欢上了它,并取名为“爱因斯坦”。自此,“爱因斯坦”成了她情感的寄托,她和爸爸之间的矛盾也暂且熄灭。一切貌似归于平静,但也因为这事,李玩不能再回到物理兴趣小组,而加入自己不感兴趣的英语学习小组。
可是有一天由于爷爷的疏忽,“爱因斯坦”跑丢了,全家人到处找,李玩更是失魂落魄般地找。可是狗终究还是找不回。她的后妈买了另条小狗给她,并说小狗就是走丢了的“爱因斯坦”。可李玩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她清楚地记得“爱因斯坦”的头后面的毛是白色的,而这只小狗并不是。她说:“我们尽全力去找,找不到也没关系,我不是非要只狗。”可是等待她的是被包围在全家人编织的巨大谎言里,他们把错误归结于她的胡闹、不懂事。最后还遭到爸爸的一顿毒打,被逼着向爷爷奶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经此一事,李玩似乎明白,只有“听话”、“懂事”才能博得大人的欢心。这次的家庭风波以李玩的被打、道歉、妥协而得以平息——即使她没做错什么。生活也将不痛不痒地继续。李玩不再哭闹申辩,还帮爸爸在酒桌上喝酒应酬,取得好成绩,活成了大人心中“懂事”的孩子。影片的结局也令人心酸,李玩的弟弟在跟随教练学习滑冰。他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哭着要爬起来,伸着小手想抓住教练却被躲开。他哭着说自己不会滑,或许他真的不想溜冰,而是想玩积木。然而周围除了大人们漫不经心的微笑,谁都听不见。
电影较为真实地表现了我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或者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孩子在延续父母生命的同时,也在代替父母活着,按照父母的想法和准则活着,活成父母希望活成但没有或者没法活成的样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自己犯了错误,也放不下身段跟孩子说声“对不起”。因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的形象,道歉会很没面子。因此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在给小儿子、女儿过生日。女儿一直都不喜欢别人把蛋糕奶油涂到脸上,但是外婆一时高兴把奶油涂在小女孩脸上,内向的女孩委屈地哭起来。这时所有的人,包括外婆都在指责小女孩小气、不懂事,破坏生日的好气氛。却没人指出,外婆在明知小孩的习性下还犯下错误。因为要维护大人的面子,不能让大人难堪,而理所当然地把“不懂事”的帽子扣到毫无争辩能力的孩子头上,毕竟小孩子再怎么争都争不过大人。
中国父母喜欢用“听话”、“乖”、“懂事”来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小至生活琐事,大致专业选择、就业、婚姻等。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男生,体格健壮,高大威武,在女生居多的中文系里算是个国宝级的人物。他热爱体育,若学了体育专业,肯定会前途无量。可他家人硬要他选择中文专业,方便毕业后考公务员,学体育没啥前途。拗不过家人的他无奈的选择了中文。因为并不喜欢,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他几乎每学期都挂科,修的学分远远达不到要求。到大四毕业时同学们都拿着毕业证走上了工作岗位,而他还在学校里重新学习专业知识。可悲可叹,为了达到家长的愿望,他浪费了四年的大好青春。如果父母听听他的声音,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也许是另一番情景。
另一个同乡校友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学的是高分子专业,以他的专业毕业后去城市里可以谋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他也特别想去。但是家里人死活不同意,非要他回老家县城考公务员。这样才能光宗耀祖、不枉读个大学。他抗争过,但是家里人动用了很多亲戚来轮番劝说。这些亲戚用各种理由劝说后都甩出一句话: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抵不住压力的他无奈放弃大城市公司抛来的橄榄枝,留在老家考公务员。可是一连考了三年都考不上,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期。后来有一次我问他目前的状况。他说,现在省会城市的一家广告公司学习设计。“可那并不是你的专长呀。你放弃自己的专业不去城市里了吗?”我不解地问。“没办法,混口饭吃呗。都三年了,专业知识都快忘干净了,没经验没技术的,谁要你?”他无奈地说道。“你还考公务员吗?”“不考了,是他们想当官硬要我去考的。现在他们满意了,我一理工科男就不是那块料。”听了他的话感觉五味杂陈,他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一展宏图的,真为他感到痛惜。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一些父母总打着“为你好”、“爱你”的名义要求子女走自己设计好的路。比如现在有些家长自己是医生,就逼着爱美术的孩子去学医;觉得学金融最赚钱,就强迫爱唱歌的孩子转专业;有些为了弥补自己当不上大官的遗憾,让喜欢设计的孩子去考公务员;更有甚者看见别人的孩子学跳舞也去学,学奥数也跟风,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跟风追赶,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种种乱象令人瞠目结舌。我特别喜欢爱情保卫战里涂磊说过的一句话:父母可以在孩子童年时期与其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但当孩子长大后,就要学会放开,及时退出,才能彰显父母之爱的伟大。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从来都不是谁的复制品,也从里不是为了完成谁的愿望而来。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理解。但是前提是需要明白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人格上的平等的关系,更需要平等的对话。父母在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同时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想,想怎么做,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轨迹去成长,按照自己的理想走完人生之路。家长只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善自己,用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个榜样,如此足矣。我相信,在孩子活成自己之后会对父母报以最隆重的感恩和最深情的爱意。
2019.1.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