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 谢包儿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12:49 被阅读0次

初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只对先生所提观点一百个不赞同。先生在两篇文章中分别从“时间阻隔”和“空间阻隔”两个角度论述了乡土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没有推行“文字下乡”的需要,原因是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无需文字就可以很好的交流和生活,文字的使用不但无意义更有可能画蛇添足。先生的论据是在以土地为生存基础的中国农村,人们的生活是相对固定和封闭的,经验和文化的传承完全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实现。看到这些,我心中却有无数个反驳的理由。我虽不赞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仍然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字读书是帮助人们脑洞大开的重要途径。只因封闭无需识字其结果岂不是更加封闭。思来想去,感觉唯一能让我尚且接收书中观点的理由就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而先生在书中的观点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探索性开拓。正如在84年图书重刊时先生所言,“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三十七年。......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

然而,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我认为《乡土中国》必有它的独特价值。所以再读,而细读之后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得不感叹先生思想的前瞻性和观点的独特性。

诚然,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文字和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中国,文化学习是农村提高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然而,在40年代末期的中国,在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背景下,农村文化普及或许真的没有土壤。所以,正如先生提出的结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而现在中国社会“基层变化”也正为“文字下乡”提供了条件,使“文字下乡”成为了必须。而先生在70年前提出如此观点真的是太有前瞻性。

先生的另一个观点是“......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这个观点的明智在于它提倡的是“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真正考虑到受众特点的教学才能使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只是局限于形式化的学习。由此推广到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考虑到不同国家学习者的不同特点的教学才是真正科学的教学。也许这就是汉语教学进一步国别化细化的需要。推而广之,对于我们自身的学习也是如此,真正适合我们、可以提高我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禁感叹,一本小书却处处发人深思。这或许就是一本真正著作魅力所在。

相关文章

  • 回归乡土社会

    回归乡土社会——读《乡土社会》有感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社会学著作,浓缩了中国...

  • 最浓人情味,最淡爱与自由

    ——读《乡土中国》有感 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也许更好的诠释了乡土生活吧。因为农耕文明...

  • 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新高一 **斌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和以前读过的书都有些不同,比起以前读的书...

  • 乡土本色,中国情怀

    ——读《乡土中国》有感 最深奥的道理,往往只需要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

  • 读《乡土中国》 有感

    文/吴蔚 进入大学一学期以来,学院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不少书籍,许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乡下,便对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

  • 读《乡土中国》有感

    阅读完一本书后有感而发而形成读后感,而《乡土中国》应该是迄今为止感触最多的一本了。大概是因为它的通俗,它的土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初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只对先生所提观点一百个不赞同。先生在两篇文章中分别从“时间阻隔”和“空间阻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梦回千年唐宋,凤池歌舞升平,烟波如画,悠悠古城,繁华醉今朝;拂袖金戈铁马,桥岸清水幽扬,春水汤汤,柳絮翻飞,流...

  • 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生,从进校到现在几乎每个老师都推荐过这本书,费老作为社会学的先驱者,对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

  • 读《乡土中国》有感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乡土中国》这本书,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学和乡土文化概论相关方面的书,感触颇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乡土中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qd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