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说话的智慧说话技巧职场普世智慧
【说话的智慧】评委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说话的智慧】评委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作者: 沁蓝说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3:17 被阅读19次

    文 沁蓝

    最近有幸担任一个大赛的评委,对自己的表现虽然算不上满意,但回想起来比一年前的自己好太多了,也算一种进步吧。

    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当评委,那种紧张和局促感仍记忆犹新、如芒刺在背。

    当时点评起来,要么很生硬,要么就只能不断重复几个简单通用的词汇,现在想一想,着实羞愧。

    但,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不堪回首的过去,并从中吸取教训。

    虽然我不是勇士,就更需要努力。

    不管是主持,还是评委,都是需要功底的,当然也需要技巧,不是平常你特能“侃”,上台以后就能口吐莲花、字字珠玑。

    在这个方面,真的要好好和董卿学一学,尤其是她担任《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和《挑战不可能》的评委时,那些恰到好处的话语,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

    01

    出口成章佳篇名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点缀渲染。

    当《中国诗词大会》台下专家探讨李贺的诗词,抛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时,她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又说出“世间原只无情好。”

    一个父亲因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女儿,就把古诗词谱了曲方便女儿记忆,现场小姑娘唱起了父亲谱曲的《春夜喜雨》,父亲轻声跟着和。

    董卿被这一幕感动,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她善于营造气氛,见招拆招,各种卖萌,既和选手点评嘉宾三位一体有机互动,又把原本针锋相对竞争激烈的对决,变得轻松愉快,寓教于乐。

    青年歌手王莉春晚彩排上场不慎摔倒,董卿不动声色圆场:“刚才王莉不小心摔倒,其实春晚就是这样的舞台,能站在这的都是最优秀的演员。大家都是摔倒了又爬起来才走到这里!”

    妙语连珠,激动人心。

    她真情流露,不畏人言,敢于表达,懂得尊重。

    中国诗词大会上,面对从容答题的断臂选手张超凡,董卿一字一句深情点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

    话音未落,掌声如潮。

    在《挑战不可能》中,她看到一对在危险中互相扶持的父女,作为评委的她竟然失控痛哭,因为想起了自己的“虎爸”,从小管教严格,不准穿花衣,不准照镜子,功课要优秀,天天背诗文,雨中要长跑……擦干眼泪,言词恳切:“其实每个父母,对儿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人们感动了,性情中人,不装不端,可爱!

    她说:“可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风格,我更多的还是把我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表露出来。”

    她是春晚的定海神针,临危不惧、力挽狂澜

    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中,接近零点,现场时间突然出现了两分半钟的空档。

    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发挥。

    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时,耳麦里突然出来导播的误判:“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了。”

    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

    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用“欢乐的笑”、“感动的泪”、“奔波的苦”等诸多排比句即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耳的“感谢”。

    肢体停顿让她在紧急中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达,铸就了这个“金色三分钟”,也成为了主持学上一个完美的案例。

    华丽丽的“金色三分钟”救场,使董卿的才气一举展露。

    02

    当然,也有很多质疑,所谓电视节目,不都是录制过程中各种彩排、重来、剪切……说不定这一切都是节目组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甚至连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曾泰元都不免在微博上提出质疑。

    然而,大赛选手盛梦珂立即替董卿发声,“所有点评嘉宾、选手、百人团的诗词互动全部都是张口即来”,证实现场并没有提词器。

    现场工作人员说,主持人拿到的是成百上千的诗词题库,除了熟读默记,还要思考讲评切入点,可以做到像她这样的信手拈来,精准地找到情感切入点,自身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看节目就能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正如董卿说:“自己丝毫没有觉得《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竞赛,而是始终沉浸在一种狂欢的氛围里。”

    又有几人能做到如她这般,享受着、展现着、传递着文化精髓的魅力。

    这样的气质和修养,来源于她十年如一日的对读书的坚持

    学霸,嗜读,充电,为她“腹有诗书”打下坚实基础,知识储备充足,才能临场绝妙发挥。

    她说:“人不怕受苦,人怕落差。”

    而不读书,一段时间后,落差自显。

    这样的气质和修养,来源于她二十多年间辗转三家电视台的历练

    十几年前她在东方台时,曾借调到央视春晚剧组,没人想到当时这个跑腿打杂的丫头,会华丽转身在央视成为当家花旦。

    她投入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准备,每次录节目之前都要查大量资料,足不出户,哪都不去,就中午下楼吃碗面,这样才能比较自如地驾驭这个节目。

    她说:“不论你干什么,你得坚持。”

    这样的气质和修养,来源于她严格的自我要求

    不能接受停滞不前,永远不放自己一马,哪怕在别人眼里一切繁花似锦,事业如日中天。

    正是这样的考虑,让董卿在事业最一帆风顺的时候,毅然选择暂停工作,去国外学习。

    她说:“机会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往往你找他,你等他的时候,他不会出现,但是当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躲猫猫那种,我来了。”

    而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做好拥抱机遇的准备。

    这样的气质和修养,来源于她善于学习、善于转型。

    “主持人”和“评委”她都一样信手拈来,赢得喝彩。

    她说:“主持人是整场的一个穿针引线的灵魂人物,所有的节奏都把控在他手上,相对来讲评委的角色就要单纯很多,不用考虑到方方面面,人怎么上来,怎么下去,怎么完成采访的部分,怎么完成挑战的部分,怎么样把故事引出来,很多都是主持人要考虑到的,而评委相对就会更直截了当,我只要对这个事情,这个人,这个项目,发表我的看法就可以了。”

    有很多人一旦在一个职位上呆久了,就容易形成固化思维,看什么都被原有的框框给限定,从而过早地设置了自己成长的天花板。

    而她敢于断舍离,在思考中釜底抽薪,在转型中浴火重生。

    这样的气质和修养,来源于她不惧怕寂寞,不害怕起落。

    当春晚结束之后,主持人最后说完再见,和大家告别。

    然后董卿回到服装间,把衣服换下来,把所有的行头都重新归置好。

    她提落着大包小包地往外走。

    那个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的早上了。

    她从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走到大门口,有个走廊,长长的通道。

    在走的时候,基本人都走光了。

    董卿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回荡在那个走廊里。

    很安静,然后有点寂寞。

    她就慢慢地走出了那个走廊,走出之后就有寒风扑面。

    这个时候她的心情会觉得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

    她说:“繁华过后的那种落寞,需要你去调整,你要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也许这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需要你去面对。”

    大部分人往往在被捧到高位时过于志得意满,而在繁华散尽后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一旦人走茶凉,心态的适应,角色的转变,几乎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有几人能在大红大紫时,敢于选择寂寞;

    有几人在鲜花和掌声中,坚守不忘初心;

    又有几人从高处跌倒后,敢于直面现实的残酷。

    而她做到了。

    03

    回归之后的经典之作——《朗读者》火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董卿二十年的积淀。

    倪萍这样评价她:“董卿转型转得非常好,她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有大台的风范,也非常勤奋努力,我觉得现在挺需要这样的主持人的。”

    如今,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总会有人用功利的标准看待一切,他们总会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相信董卿给了很好的答案: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随着时间流逝,皮囊会逐渐衰老,失去往日的光彩。但是,思想和气质会沉淀下来,变得愈发迷人。

    杨澜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算是面目平凡的人,在文化的侵染之下,也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坚持吧,而成功往往就出现在你觉得你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话的智慧】评委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rl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