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第二十三天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07:26 被阅读2次
《道德经》学习第二十三天

今天学习第55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本章主要讲积德。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德,是由善积累、升华而来。啬,就是德。而重积德会如何?老子告诉我们,就能无所不克,治理国家,长生久视。

【正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

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直译】

养护身心、治理国家,莫过储备、节俭

做到了啬,这叫做早做准备

早做准备,叫做不断地积德

不断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就不知道他的极限

他的发展没有极限

乃至可以治理国家

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

那么国家就能长久

这就是:

直根扎地深入,曼根抓地牢固

长生久视的道理

【我所悟】

老子告诫人们要养精蓄锐、顺应自然以积德,大德方可无往而不。掌握了这些道理,即掌握了根本。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啬以积德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本章用了一个顶针的文法,百度下什么是顶针?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4、58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其无正。物极必反,所以善到了极也会成妖。但是,本章指出,“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我把这句话归纳为“唯德无极”。为什么善有极,而德没有极?善与德有何区别?尝试描述。

善与德是有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善是德的积累。德就是道的特性故称道德,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从现代意义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之所谓“善复为妖”。故有善有极而德无极。

5、字的解释:①啬:爱惜、不浪费;②服: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学习第二十三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uj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