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发生冲突,双方的父母都愿意定义自己孩子是“被欺负”的一方,似乎谁弱谁有理。然而,弱并不代表真正的有理,习惯性的定义自己孩子“被欺负”,反而很容易投射给孩子“弱者”的心态,导致孩子真的给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正像我们很多成年人,总是怀着“弱者”的心态,形成自限式的思维模式,现实中也注定把自己的日子过成弱者的生活。对于孩子,特别是幼儿,肢体冲突的原因多是因为缺乏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和能力。这时,双方的父母最好都不要轻易定义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的一方,可以就事说事地去讲理,更重要的是把冲突视为一次提升孩子交往技能,增强孩子自尊自信,发展孩子社会性的机会。
孩子的社会性就是在交往、冲突中发展起来的。未来我们是无法左右孩子遇到什么样的人的,有什么样的境遇,所以重要的是发展孩子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如果孩子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那家长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榜样示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努力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独立性、自信心、交往技巧、运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的提升,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问题都会自己解决的。而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过度关注,夸大的反应,弱者的思维方式,都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反而容易固化,甚至放大孩子的问题。
至于孩子被打时,是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打回去,我认为当然不是一定。一方面,孩子在那一刻的反应不是能教出来的,而是靠本能、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等叠加到一起做出的反应,是孩子自身的天性特质与父母日常教养在孩子身上综合体现。就像我们成年人在与人冲突时的表现,那一刻也不是别人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做的。真正决定那一刻如何表现的,是在那一刻之前的教养和能力决定的。所以在面对冲突时,孩子任何的表现,都是他那一刻能做到的最好的表现,我们做父母的都要给予接纳。另一方面,父母无论是要求孩子一定要打回去以示强大,或一味忍让以示谦和,都是在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灵活和拥有更多的选择。父母需要做的是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无论是警告、还击、离开、找同伴帮忙或找父母、老师协助解决等,要给孩子自己选择的空间和自由。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忍让会压制孩子的自尊和生命力,容易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逃避现实、遇事退缩;而一味地要求孩子还手会让孩子理解为拳头是解决问题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开始崇尚暴力,富有攻击性。哪一种是我们作为父母希望看到的呢?无论父母要求孩子忍耐,还是还手,当孩子认为只有一种方式是对的时,往往会让自己缺少灵活性而自我设限。同时,父母只接受那个一定打回去的孩子,或一味忍耐的孩子,传递的都是父母有条件的爱,等于对孩子说,现实中的你让我们很失望,我们爱的是我们期待中的那个孩子。当一个孩子只能靠忍让来证明自己的教养,或只能靠还手来证明自己的勇敢时,都已经处于对父母有条件的爱的恐惧中,反而变得更无助,也更无力。所以,无论孩子在冲突那一刻表现的如何,父母要做的都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引导孩子在肢体冲突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是第一位的,包括先警告对方、离开、还击、找同伴帮忙,或向父母或老师求助等,而不是必须打回去或一定要忍耐。
来自【一群妈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