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看到这个题目,脑中涌现出王兰花的事情。讲真,关于这个字太多有关事情或者故事了。
食指食物或是吃饭。
30年代出生的老人家,对于食物有着极深刻印象,食物的匮乏是一生的印记,那大概是刻在基因或者血液里吧。尽管现在丰衣足食,对食物的匮乏感依然深深的印在那里。
特别有意思的是60多年后,王兰花老人家回忆当年生第一个孩子时,场景和画面很多,没有过多的疼痛,有的只是深深的饥饿,因为饥饿带来的恐惧,甚至死亡的焦虑。
1958年王兰花的大女儿出生,她忍受着饥饿独自抱着孩子步行几公里回到家里。
这样一个场景的描述,我作为一个七零后来说,至少曾经听闻相信知道那是事实。可是如果放在当下年轻的90后甚至00后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个故事完全是杜撰,因为太不可思议。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也有每个时代的生存本能。那个时代的人似乎生命力特别坚韧,无论是新生的婴儿,又或者是刚生完的产妇,生命的本能顽强到让人惊叹。
又有人问那刚出生孩子的爸爸,哪里去了?孩子爸爸是大队干部。那个新爸爸陪着产妇生完孩子,知道生了个丫头,知道大人孩子都平安,就放心的去忙公家的事情了,那年月一个大男人忙公家事情,那才是大事。
大男人忙公家的事情,也还是为了食物呀,要吃要喝总是要去做事情呀,新生产妈妈特别通情达理,完全支持让男人去忙公家事情。
1958年是个特殊的年月,王兰花生产完刚刚休息了一会,又有产妇要生产用产床,王兰花就抱着孩子回家。
几公里的路一步步走过来又饥又饿,到家后就虚脱了。
王兰花的婆婆知道儿媳妇生了孩子,靠近一看是个丫头,哼了一声就离开了。王兰花婆婆转身又下地干活去了,甚至都没问问儿媳妇有没有吃的,有没有喝的。
王兰花婆婆的这一行为让王兰花记恨了一辈子。王兰花现在都90岁了,想起来当年生完孩子饿着肚子,差点饿死的情形依然对婆婆有记恨。
幸亏有一个邻居到王兰花跟前问王兰花有啥吃的吗?王兰花虚弱摇摇头,好心的邻居上别人家里借了一点麦子到石磨上,磨成了糊糊,邻居又帮着用开水煮了煮,伺候王兰花喝了下去,王兰花才活了过来。
王兰花生产后的第一顿饭是邻居帮着弄来的,那食物她记了一辈子,邻居的好也记挂了一辈子。
几年后,王兰花又一次生产。这一次,生的是儿子。那时候家里条件好一些了,王兰花可以吃鸡蛋了。
生下儿子的王兰花感觉扬眉吐气了,男人给她煮了鸡蛋,她好心问询男人要不要吃一口,男人说:生了儿子了不起了,看你那个样。
多少年后,王兰花说,男人的脸不好看话说的不好听,但那鸡蛋是真香呀。
30年代出生的王兰花聊起来过往,聊起来现在话题大多离不了食物。
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再后来王兰花越来越老了,孩子们看望她,总会买来各种食物。
王兰花对食物的匮乏,似乎在某些层面可以满足了,可是那深层的匮乏似乎没法补上了。那是一个深深的黑洞,身体里记忆里储存了太多忍饥受饿画面,所以儿女们一起吃饭后,剩下的饭菜她总要刻意留下来,放到冰箱里一顿又一顿,吃一次又一次。
王兰花和儿女之间有摩擦冲突,大多还是食物引起来的。
食物已经足够丰盛,新一代的人对食物已经有了不同的解读,早已过了食物匮乏的年代,子女们对于食物有了更多的解读,至少饭菜要吃新鲜的,剩饭剩菜是不可以再留着的。
王兰花因为剩饭,看不惯子女们的浪费,总觉得这顿吃不了热一热,下一顿还是可以吃的,那么好的食物扔了是浪费,浪费可是要损福报的呀。
王兰花是30年代的人,她身体里面有太多对食物的匮乏,如果后辈的子女们能站在那个年代去考量一下,可能就容易理解,至少不会在表面上有太多的冲突。
三四十年代的人和六七十年代的人,因着食物有冲突,是有关食物的新鲜美味,和剩饭剩菜层面的冲突。
这中间还有一个冲突,三四十年代的人想不明白,当下的人为啥老是喊着减肥减肥呀,有多肥呀,胖了多好呀,胖了多美呀。
胖点好看呀,胖点能生孩子,胖点能干活,胖点有福气。这是三四十年代的人因着食物,对于身材的一个认知。
那一代人因着食物,对于当下骨感的美人是嗤之以鼻的,觉得那些是没福气的。
这也是两代人,对食物认知上的一个差异。
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人和九0后,00后因着食物也有冲突。
六七十年代,又或者七八十年代的人是看不惯00后不吃人饭,就是说新一代不正儿八经的吃粮食了。
新生代们食物多样化,老一代的馒头,包子,稀粥之类的,新生代们大多已经不太喜欢了。他们会吃面包,喝咖啡。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饮料,各种奇奇怪怪味道的食物,是新生代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这又是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食物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似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差异造成的冲突,也是时代向前的一个现象吧。
九0后00后喜欢的食物奇奇怪怪,五花八门,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尝试。
因为勇于尝试,食物也不断跟着新生代们在更新变换着。饮品的变化,甚至超乎想象。
我是个七0后的老母亲,有一个九0后的孩子。
咖啡和酒的合作共赢是今天一大新闻,也是大品牌新品上市的第一天。
作为一个七0后,有幸品尝咖啡加酒还有奶的冰饮。
三种食物的混合,三种口感,酒,咖啡和奶,每一种味道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这样新兴的饮品也实在有意思。
有关食物作为七0后的我来说,我喜欢热热的,总觉得热饮有益身体健康。可是,九0后,00后对于冰饮似乎更喜欢。
不同年代的人对于温度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他们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数据支撑,不必强求认同,以各自的节奏,各自的喜好就好。
放下那些评判和条条框框,那些我们以为的对食物的固有认知,放下那些为你好,放下为你的身体好,为你的未来好,为你的健康考虑的陈词滥调。
每一个年代的人,或许对食物的喜好,身体也在改变着,或许从基因方面也在适应着时代,都在微调着吧。
渐渐老去的七0后的我,对于食物也在有意调整着,尽管一直更喜欢热饮,可是面对九0后盛情的邀约:尝一尝嘛,试一试嘛。
据说保持年轻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事物,那咱就试一试嘛,做个捧场的至少不扫兴的老母亲,也是一份功课呀。
新饮品新尝试,真心觉得口感不错,老母亲的捧场,孩子很高兴。吃到一起,喝到一起也很重要呀。
不同年代的人喝冷饮后,反应自然不同。年轻人喝完后,啥事没有,运动健身上班下班。
我这个老人家新饮品的尝试后,满足感是有的,新鲜感也收获到了。
当下没有感觉肠胃不适,但毕竟清楚自己的身体反应,几十年的老机器,老零件了,冷不丁的来上一番冰冰的。冲击力可能还是有的,为了预防那提前做功课呗。
身体来一番热敷,不管怎么样,这一份功课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一份爱护吧。
关于食物的话题,似乎还真的蛮多呢。
陪伴女儿这段时间,在另一个家里的先生常常要遥控指挥我,为女儿做啥好吃的,他总觉得陪伴孩子,就是要为她做好吃的。
当然这样的腔调,这样的聊天,我只是听到就好,心里明白,那是他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当然心里更清楚,当下的孩子不需要呀,她更需要的,为她做合理的减脂餐,或者当下对食物是极少需求的。
有关食物老一代人,会把自以为的好东西分享给孩子,以为那是好东西,那是好吃的。可是新一代的人不想吃,人家就不吃,不需要自然不领情。
有关食物,有关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不同年代的人对食物自然有着不同的本能呈现。
有些照看孩子的老人家,常常会因为如何喂养孩子,和年轻的妈妈有各种冲突。
这几天我就接过好几个这样咨询电话,老人家不明白呀,我都是为了他们好呀,为了孩子好呀,可是那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吗?
其实,无论是食物还是各种需求,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不能站在自己的需求面,来定义别人的需求。
其实关于食物的故事还真蛮多的,冲突尤其多。
完成了指定题目,就写到这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