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老方是某高校的一名教授。他中等个子,戴着一副厚厚镜片的眼镜。瘦怯的脸孔,攒紧的眉毛,给人一种拘谨而又严肃的印像。其实他是一个坦率而又随和的老头,平日除了工作,喜欢种花养鱼。其他的衣着穿戴,生活琐事显得不屑一顾的样子。
一天,妻子加班晚回家,嘱咐他下班路过菜场买两斤黄豆芽回来,他一听犯了嘀咕。在他心目中,菜场是一个鱼龙混杂,锱珠必较之地,再说他在家里是独子,从小到大,很少去过菜场,虽然不是五谷不分的赣大,但对蔬菜系列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
那时菜场设施简陋,地面肮脏,脚踩上去油腻腻的。好不容易找到了蔬菜柜台,里面站着一位头扎羊角辫子,胖敦敦的姑娘。老方说,称二斤黄豆芽。她瞄了角落的箩筐,随便抓了一把豆芽来。他一看似乎觉得纯色不对,怀疑地说,是黄豆芽?她说,是呀,这是新产品,错不了。
他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妻子掏出袋子仔细一瞧,哎,外行人,你买了绿豆芽了。
他说,错不了,老板娘说是黄豆芽的新产品。
哈哈,这女人骗你,你这个傻瓜……
妻子笑得差点泪水都要出来了。
从此,老方与菜场结下了“冤仇”。退休后,他主动请缨包干买菜的任务,心想报豆芽的“一箭之仇”,可开头几天还是铩翎而归,不是买贵,就是质量有问题:比如芹菜太老,萝卜空心,带鱼烂肚皮……后来,他悟出了一个门道,买菜时专门跟经验丰富的老大娘,她下手,他也下手。
一次,妻子说要吃小白蟹,他尾随一位身着兰布衫,形态开朗的大娘后面,一面观察她挑蟹的举止,一面跟着她在同筐的蟹中拣挑。他深知挑蟹的技艺,一般比挑西瓜还难。因此,他虚心请教,还拿起她挑过蟹仔细端祥一番。
大嫂,你说现在是吃"小娘蟹”的时候,什么是"小娘蟹”呢?
这个,俺也搞不清楚。
他一听对方是山东口音,并非本地人,便知跟错了对象。这时,另一位年轻妇女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叔,我看你是稀少来买菜的吧。告诉你,小娘蟹,按照当地方言意思是这蟹刚发育成熟,个头小,像小姑娘的形状,但肥嫩鲜美哩。
接着,她当场抓起筐里的一只蟹来介绍说,这就是典型的"小娘蟹”,是舟山新家门一带捕捞而来的。肚里饱满有红茎,你要看它的蟹角……真是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今天他终于碰到高手了,一打听是水产养殖场工作的,果然挑来的蟹只只生膏,肥嫩鲜美,引得家人胃口大开,孙子翘起大拇指,爷爷,哇塞!
听着孙子的夸张,老方对买菜兴趣大增。觉着菜场不仅是一个市场,而更是一个小社会,与老百姓的生计息息不关。为此,他结合自己的专业,把菜场列为社会调查的一个课题,并就菜场的建设向工商管理部门提岀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被有关部门聘为了菜场义务监督员。
随着着文明城市的发展,菜场除了设施改善,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好,买卖公道,诚信服务已成了共识。过去吵架争执屡见不鲜,如今很少听见买卖双方的叫骂声音。买菜送蒜,偶尔听到一二句大叔慢走的言语,听之让人觉得温馨。一次,他在肉摊买了二斤牛肉,又买了其它许多菜回家,发现牛肉不见,赶紧往菜场找,还未到了肉摊,远远的就有人叫他,在这里,大叔!他高举肉袋,就像寻觅走失的朋友一样。
在菜场周围商铺上,涌出了许多生面孔的经营户,有的是兄弟合伙,有的是夫妻老婆店,他们喉咙响,操着一口夹杂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起早摸黑,赚些辛苦钱。他们的蔬菜往往价廉物美,颇受大叔大妈的欢迎。一次,他也去轧场子,见到一位年轻的女摊主正在训斥老大爷,说他买菜挑三拣四,把箩筐也踢翻了,声称菜不卖给他啦!老大爷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两人针尖对锋芒地吵了起来。他赶忙打圆场,说热热天气,你们多吃辣椒了吧,喝一碗酸梅烫清清火!
众人逗乐了,两人也噗哧一声笑了。于是他觉得生活需要幽默,有句老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春暧,恶语伤人三冬寒,菜场也需要和谐呀!
其实买菜挺有乐趣,买到称心如意的好比拣了一件大元宝一样高兴。有次,他在路边流动摊位上,看见有位外地妇女正在卖高邮咸鸭蛋,听口音是江苏人,肯定是正宗的。只见她的三轮小车上,围满了人,十元七个,价格也便宜。他也买了二十四个,正要付钱时,突然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群哄地散了,化作乌有。待他回过神来,那里有女摊主的影子?大概骑车钻进什么地方躲雨去了。老吴只好拎着咸蛋踅进旁边的胡同屋檐下,一边抹着湿漉漉的头发,一连等待她的出现。可半个小时过去了,天隐约放晴,也不见她的影子,只好回家,以后碰到她再说。
就在老方到小区大门口时,一辆熟悉的三轮小车出现在他的眼前,还以为她跟踪讨钱来了,赶忙上前掏出钱来,她不接,笑呵呵地问道,大哥,你也住在这里?他说,是呀,你也……
她一捋头发,又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咱们是邻居,什么钱不钱的,送了!
这怎么行!老方将二十元钱硬塞到她的手里。她朝他挥挥手,拐弯朝左边的小楼里骑去。
目送她骑车的背影,他仿佛有一股暖流注入了心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