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

作者: 陈飞a | 来源:发表于2023-08-06 12:23 被阅读0次

    昨晚女儿有点发烧,早上叮嘱我一定要帮她喂蚕。她养了七八条小蚕,我们住的大院里有一棵桑树,去采几片嫩叶子,擦干早晨的露珠,小心翼翼地将纤小的蚕宝宝移到嫩叶上,蚕宝宝就“沙沙沙”的吃起桑叶来。

    孩子学校的自然课有要求,要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我小时候也养过蚕,只是出于好玩,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细细思考一下,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确实耐人寻味。蚕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蚕、蛹和蛾,时间最长的是蚕宝宝,这就是许多人对这种昆虫的主要印象。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常用来比喻祟高的奉献精神。

    可是,当你仔细观察过蚕宝宝的一生后,认真思考一下,就会觉得这句诗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是不严谨的,因为春蚕并不是吐完丝就死了,吐完丝只是变成蛹而已,它的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蜡炬也不是成灰泪始干,蜡烛只有燃烧才会流泪,不燃烧时泪就干了。

    蚕宝宝从蚁蚕到成蚕,要进食大量桑叶,当成长到健硕发亮后,就开始吐丝,向人类奉献编织绫罗绸缎的原料,吐完丝后变为蚕蛹,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破茧而出,长出翅膀,化成蚕蛾,这是有翅类昆虫的高光时刻,但是却是蚕宝宝生命的最后一程,交配后产下大量蚕卵,这些小精灵们终于走完了它们的一生。

    多么令人惊叹的一生啊!这些小小的生命,虽然不起眼,但是却向人类奉献了最珍贵的礼物,让人类能有光鲜亮丽的丝缎制作衣服,达官贵人因之更加显贵,窈窕少女也因此更加美丽,甚至贩夫走卒、乡野村妇也能置办一套裙服用于大喜的日子欢庆一番。

    难怪小学自然课的老师要孩子们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蚕的一生真的值得人类思考和回味。我们人类的身体不可能象昆虫一样有这么多的变化,但是人类的思想是不是也会不断的发展和升华呢?如果将“道”作为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那《论语》中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很好理解了。

    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从幼年少不更事,到少年、青年,思想是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没有太多的思想,主要是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领导的,是一个跟着走的阶段。

    成年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比较成熟的思维,一直到中年,直到老年,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思想才会发生蝶变,终于脱离人云亦云,有了自己坚定的信念。

    所以想起孔子所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也是这样,到了四十岁,无论你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会轻易相信,到了五十岁终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明白了天道所在,也能看清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不会为邪恶所煽动和蛊惑。

    这就是思想的蝶变历程。1620年9月16日,五月花号离开英国的普利茅斯港,船上的102人,准备到新大陆去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次航行将给世界文明史和人类价值观造成深远的影响。

    1934年10月17日,8.6万名中央红军的官兵渡过的贡水,开始了艰苦又壮丽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红军战士可能不知道,他们之中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到达长征的目的地——陕北。但是正是他们的勇敢前行,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讲:“不忘初心。”是的,我们怎么会忘记初心?尽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初心是什么。无论你是什么人,有多么大的力量,即使位高权重如林彪、四人帮,又怎么能阻挡住我们民族实现初心呢?

    我们民族终将实现蝶变,长上理想的翅膀,迎着朝阳翱翔,这是梦想,也是必然。大道至简,人心之所向,世界潮流之所向,历史的长河百川终入海,万物始得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td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