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这本《我们仨》看到过周围许多人推荐过,似乎从出版以后就大热不减,还有她先生钱钟书写的那本被世人称道的小说《围城》,之前我都没有碰到机缘来读一读。
上个月在冰姐的书架上翻到这本书,随手打开就看了起来,这就是机缘到了吧,大概是这个阶段的我可以读懂书里的文字了。
不得不说,前面第一部分夹杂着现实的悠长梦境读起来有些费劲,耐不住性子的人也许就读不下去了。我慢悠悠地看完这部分的内容,接着就迎来了杨钟两人年轻时候的故事,到了这里,阅读的乐趣才开始萌发。
在那个遥远动荡的时代里,杨绛与钱钟书能拿着奖学金去国外留学,与书为伴,在自己热爱的文字里尽情吸取着知识,基本不愁衣食住行,同时还能精神富足。这简直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啊!
读到两人在国外搬了房子后玩着学做饭以及相互照顾的内容,我忽然间升了一股对现实的失望心情。
书里写道: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香又浓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实在令人感动,平日基本埋头在书堆里做着文字研究的钱钟书不仅懂得适当的浪漫,也能做到如此长情的照顾。
书里还写道,在杨绛生产女儿住院的时候,钱时常哭着脸告诉杨自己干的“坏事”——打翻了墨水弄脏了桌布,摔坏了台灯,弄坏了门轴。杨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钱在感激之余,对杨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最后杨出了产院回到公寓后就真的全都给修好了。
两人之间不仅拥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加上这样的信任与默契,才能把日子过得这般和睦有爱吧。看过他们的故事,我越发对自己的现实感到失望,忘了自己也曾记录过类似甜蜜的日常片段。
不被琐事与苦难磨灭的爱才是引起我羡慕然后又对现实失望的原因。他们不仅携手相伴了一生,也做到了同甘共苦,他们还在共同热爱的工作和喜好中相互探讨共同成长,即便经历时代动荡也依旧可以在富足的精神世界里得到滋养。
记得有一阵子,网络上流行过“灵魂伴侣”这一词,不知与杨绛这本书是否有关。我读完后,脑海里就冒出了这个流行语,杨钱两人大概就是灵魂伴侣的楷模吧。
不过,现在已经有许多人认清了现实,灵魂伴侣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普通的“凑合过”。如果坚持去寻找和等待那样一位灵魂伴侣,怕是需要异常强大的内心才行。
我并不执着于直接去寻找一位灵魂伴侣,认为也许可以从相处中成就一位灵魂伴侣。我依然笃信“人是可塑的”,即使两人一开始都不是彼此的灵魂伴侣,只要他愿意和我一起努力,最后我们都有机会成为那样的灵魂伴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