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其学业质量和全面发展。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仅靠专职心理教师单兵作战是不够的,须使之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职责与素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10月31日 中国教育报)
受多重因素影响,现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教育发展,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既是孩子个性成长需要,更是教育健康发展需要。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不可缺失的教育,或者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就不可能办好。
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业心理辅导;同时还需全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之中,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即时性心理辅导与矫正结合,在授业解惑时同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责任,让学生长期保持积极健康心理。这就需要对教师素养与能力有新的认知,在思想道德与专业素养上与时俱进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之中。
对于教师的素养,过去是有心理健康元素的。比如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与观点,这个教育观点所有教师都非常熟悉。遗憾的是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却忽视了心理因素,没有将心理因素纳入个性考虑范畴。人们耳熟能详的察言观色、调整情绪,都属于心理因素,可惜在具体实践中却没有上升到教育高度去应用。而对于教师的培养,虽然师范专业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这门课程的考核更多是从理论上进行,并不会注重实践的考核。随着教师补充机制渠道的变化,很多非师范教育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更淡化了心理学课程。教师入职之后,对于教师评价,考核一是师德,二是业务能力与业绩,对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再涉及。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也就从教师素养中出局。
过去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但一样能够信任教育工作甚至能够成为优秀教师,源于过去压力不大,信息源有限,大多处于封闭环境,心灵受外界影响少,心理存在问题的也就少得多,即使有大多也以隐性存在。为何现在很多一线教师感叹现在学生比过去难以管教?为何现在一些学生遇上一点小挫折就很容易情绪化?为何一些学生动不动就会变得暴戾嚣张?为何一些地方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轻生悲剧?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心理问题从隐性转向显性,从个别转向普遍的表现,也反映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不能再回避的问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此次调查老师赞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说明老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素养必须包含心理健康素养。
但是,教师认同心理健康教育是自己责任,并不能代表教师就会主动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不能代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就会提高。要想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必须借助外力,用外力来激励教师具备这种素养。
一是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架构与专业业务培训,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因此今后要在继续教育中全面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一部分。如果教师继续教育引入这一专项培训,可以预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定有显著提升。
二是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行制度化考核。现在很重视教师业务水平评价,绩效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等都十分看重业务水平。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纳入制度化考核中,那么教师就会将其作为提升业务能力去认真研修。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而对于新聘教师则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专项考核,将不合格者挡在教师门槛之外。
现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再是专业教师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共同责任,要担起这共同责任,必须让教师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而要具备这种素养,将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之中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