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享时光婚姻育儿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认知自我,有幸福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认知自我,有幸福感

作者: 寸心如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09:28 被阅读682次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认知自我,有幸福感

送孩子上学,孩子说:“妈妈,这周我一定努力表现好,争取给你拿回来一张奖状?”我很淡定的告诉他:“你表现好,老师发奖状给你,那是对你的认可,因为你能成功的约束住自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妈妈会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有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为了妈妈而去努力争取奖状!你明白吗?他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管他是否明白,这个道理,作为家长,必须得明白!

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价值有深刻的认知,他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世俗的名利和别人的评价之上,所以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够充满自信,自由潇洒,坦然处之。孩子的世界纯净的如同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引导他绘制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蓝图,作为家长,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心有余响,口不出声!

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教育的书,黑塞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在轮下》,所写的是一个关于神童的故事,发人深思……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做到引导而不强制,默默无语却润物细无声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轮下》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作品,文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循规蹈矩的汉斯,一个是浪漫不羁的赫尔曼,汉斯无疑是优秀的,自小“脑筋过人,与众不同,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的“别人家的孩子”,他自己也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无疑是优秀的,是和他们不同的,洋洋自得地站在他们上方俯视他们,充满了幸福感!汉斯的成就感建立在竞争,碾压别人的基础上,而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所以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存在,最后随着年龄增长,在自我意识萌发后,在顺从与叛逆之间挣扎,最后不堪重负退学,因为爱情上的小挫折在喝了个酩酊大醉后投河自尽,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被命运的车轮碾压!然而汉斯的另一位同学赫尔曼,他同样天资聪颖,出类拔萃,却与汉斯截然不同,面对神学院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束缚,自由浪漫的赫尔曼最终选择了逃跑而获得了新生,这个100多年前的故事虽极端却发人深思,在教育过程中,大人的引导对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汉斯出身贫寒,有着一位严苛的父亲,他对汉斯的各种兴趣爱好进行残酷的打压,只为了赢得一场考试!有一个细节描写:父亲很得意地看着儿子这样用功,同大多数凡夫俗子一样,在他迟钝的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幻想,那就是看到自己所横生出来的枝干,向着自己所遥不可及的尊贵领域衍生而去……

然而赫尔曼的蔑视世俗价值观,追求自由解放,对自身价值充满自信,与他的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生于良好的中产家庭,有一种慈爱的母亲,包容他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他从小就不以世俗标准和外界评论来判定自己的价值,他见识不凡,爱好写诗和艺术,充满激情,蔑视功利追求。

我相信,教育的实质在于引导孩子认知自我而不是迎合世俗,追求结果,急功近利!

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并成为独立的“我”。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主见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活在外界认知包围中的萎缩的自我。

汉斯是一个靠赢得别人、取悦父亲和校长来证明自己的人,他没有自我,在大人的操纵下以成绩为标杆判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表面积极上进,其实内心脆弱,至慧易折;

而赫尔曼则是通过取悦自己,超越自己来实践自身的价值,所以汉斯永远也不可能像赫尔曼那样有一套自信的自我评价体系。

其实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中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成才则是第二位的。

《论语》中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说小孩子要先学会做人,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大学》中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成人是根本,本正则末治,本不正,上层建筑设计得再好,也终究会带来灭顶之灾。

而近些年中国的教育早已摈弃了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被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侵蚀,缺乏定力和主见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都开始拔苗助长,导致孩子自我意识的树干还没有足够强壮就被迫努力向上生长,最终沦为竞争和外界评价体系的牺牲品。

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本末倒置,终将误入歧途,越努力越无力,越成功越迷失。

在经济实力保障的前提下,当然是让孩子体验越丰富越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这些努力,如果父母本身都被外在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都以外在的评判标准为导向,而不注重引导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这样可能会教出很优秀的孩子,但是很难教出幸福的孩子。

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难,他们有着千篇一律精致光鲜的履历,但是教育出一个发自内心幸福的孩子将万里挑一,成为稀有的珍珠。

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难优秀。

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践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

相关文章

  •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认知自我,有幸福感

    送孩子上学,孩子说:“妈妈,这周我一定努力表现好,争取给你拿回来一张奖状?”我很淡定的告诉他:“你表现好,老师发奖...

  • 今日育儿分享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自觉、自信、自立,家长不应过分干预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允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允许孩子慢慢的长大。...

  • 自我认知的三个副产品:我,思维,共情。

    《人的本质和我的本质(十一)》 人类有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人类有自我认知,动物没有。 人类的自我认知...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教育的本质,就是陪伴孩子建立自我 ,建立健康的自我 ,独立的自我, 完整的自我 ,有边界的自...

  • 爱的教育--给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参考书

    认知点: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本质。 2.爱的教育是多向的。父母对孩子有爱,同样孩子对父母也有深深的爱...

  • 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要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

  • 暑假来了,假期的孩子们可以自由吗?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爱与自由是唯一正解! 1.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

  • 教育的本质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开发你的内心。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一个有幸福感、有信念、能对他人...

  • 汇智通:心性教育

    幸福邦,帮天下! 第一章心性教育 心性教育即是自我认知的教育。自我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以及如何以自我的认知方式认知世...

  • 2019-11-16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成长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觉醒,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网友评论

  • 大泥沙:写的很好,有思想!
    寸心如水:@大泥沙 谢谢支持:heart:
  • 凡思:有深度的好文:+1::+1::+1::+1::+1::clap::clap::clap::clap::clap:
    寸心如水:@凡思 谢谢支持:heart:
  • 乔亮先生: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难优秀。😀
    寸心如水:@乔亮先生 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践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谢谢亲的关注:heart::heart:
  • 宋大妞追忆似水流年:简直不能更认同,果断买一本《在轮下》
    寸心如水:@宋大妞追忆似水流年 谢谢亲

本文标题: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认知自我,有幸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ki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