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和写作,是精神的呼吸。——题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 赵恒《劝学诗》

伴随着《读书郎》的儿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虽然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但是对于一个奔跑在乡间田野、学校和家之间的孩子而言,大自然也是一部四季常新的书,甚至在等待大人归家的时候,天上不断变幻色彩与形态的云朵,也是一本充满无穷想像力的奇书。

那时能够读到的书很有限,从表哥那里弄到一本《唐宋词一百首》,书边已经起毛,书页泛黄且易碎,不能在太阳底下曝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小心翼翼地翻阅,还需要手上沾点水,翻开后压上一块青色石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囫囵吞枣地读着,虽说是浮光掠影,但记忆中也有些痕迹,包括那时的天色、环境、心情,甚至连草木散发出来的气味。

还有就是残本的《水浒传》,小学快毕业的时候,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加,我已经开始尝试读这本绿林好汉的传奇故事,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对武松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情节几乎倒背如流,跟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交流故事的时候,我常把自己想像的某些细节放进去,添油加醋地讲给他们听,为此也常常发生一些争执。

小学临近毕业的那年夏天,同窗好友东亮从他妈妈那里拿来一本《一千零一夜》,那是少年时代读到的最有趣的一本书,虽则《西游记》在同学们手中悄悄传阅,还有《红桥公墓的案件》手抄本也从同学的哥哥那里传到我们手里,可是都没有这本阿拉伯神话故事集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记得上初中前那个暑假特别漫长,我用手里仅有几本破书与几位爱读书的小伙伴交换,那是八十年代刚刚开始,能换到好书,多半是家中有人当老师,或者哥哥姐姐在外地念书放假回来捎带给弟弟妹妹的书,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都是我已经告别童年之后才读到的书,但是反倒觉得这样的书,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读,并能从中读到自己领悟到的趣味和道理。

临近开学前,搜罗到一本薄薄的《三字经》和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刚好附近的一位地主成分的老秀才被平反才从牢狱中回到家乡不久,我拿着这薄册子向老先生请教,他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眼里似乎也泛着和蔼温暖的光,口里一边说着“孺子可教”“后生可畏”之类的话,一边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给我讲述孔子、孟子的许多故事,三光者与三才者之间的关系。

我几乎只能听懂少一半的内容,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窦燕山的故事等具体情节,而蕴含着大道理的部分,多年以后才慢慢回味其中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政治、历史、道德、伦理,涉及立身做人处世之道,只可惜少年的心情激荡着无法抑制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心向内的自省功夫到了青年时期才开始慢慢修炼。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