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励志感悟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教育
植入一粒种子: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植入一粒种子: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作者: 子玉作诗词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08:10 被阅读591次
    植入一粒种子: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前几天有一首歌火了,准确的说是一首诗。

    出于好奇,特意搜出来听,竟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这个唐诗宋词都读不完、唱不完的时代,袁枚的诗还能被传唱出来,如果他泉下有知应该很感到欣慰了吧!

    这首小诗穿越三百年,在贵州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口中焕发了青春。

    我读过这首诗,二十个字,平淡之中蕴藏着力量,借苔藓的精神赞美那些身处逆境却勇于拼搏的人。

    细想一下,我们读过的励志诗并不少,被改编成歌曲的诗也有很多,为什么这首小诗能够感动忆万观众呢?

    有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人跳了出来,他就是自媒体写作的高峰——六神磊磊。

    四年前他放弃记者身份,专心搞自媒体写作,以解读金庸吸粉百万,此后又解读唐诗。

    他的作品《六神磊磊读唐诗》,故事生动,人物鲜活,我读完后仿佛亲临了一次大唐的盛宴。

    宴席上,“初唐四杰”、“李杜”、“七绝圣手”、等都来了,我和他们举杯谈诗,互加微信,愉快地刷朋友圈。

    言归正传,六神磊磊把唐诗比喻成一个被围起来的花园:

    我就是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的那道墙,去折出几支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

    千百年来,在做这件事的人多不胜数,六神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最好的一个,但我认为他是最成功的一个。

    我觉得梁俊老师与六神殊途同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诗歌的美告诉周围的人。

    如果六神带给人们的是花,那么梁老师带给孩子更像是一粒粒种子,他用现代的方式将诗歌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山区的孩子没有因为环境自卑,没有因为苦难放弃,在深山里像牡丹一样绽放,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想正是他带给孩子们这份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观众。

    如果换一个环境会怎样?比如大城市的某一座学校。

    老师用独特的方式教学生读诗,也可以刷爆朋友圈,学生家长的评价也许是:

    这个老师很牛,懂得创新,我家孩子跟着他,一定会爱上古诗。

    诸如此类的话,那么《苔》只能是一首励志诗,却不能直达心灵。

    每年春节回家,我总是问大侄女,之前教你的唐诗还会记得吗?

    她用清澈的眼神望着我,不假思索地朗诵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很欣慰,当时只不过让她多读了几遍,没想到过了一两年她还能熟练的背出来。

    她还小,可能暂时理解不了诗中的含义,但长大后,每年清明时节,沐浴着纷纷细雨时,或者经过夏日的池塘,她的内心也许会多一份美的感受。

    从小在心灵植入一粒种子,待它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她自己就会惊奇的发现,花朵已经悄悄绽放。

    旅居海外的人总说:

    我们不担心孩子忘记了春节、端午,也不担心忘记了中国礼仪,但最担心的是孩子从此读不懂唐诗的美,因为这个遗憾我们承担不起。

    植入一粒种子,让孩子明白,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植入一粒种子: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o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