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为什么赢不了
杜甫是诸葛亮的铁杆儿粉丝,一生中写过无数感叹诸葛亮的诗歌。像“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那诸葛亮这么牛×,为什么最终赢不了呢?说到底,还是受资源匮乏制约,不得不做出的策略选择。
战略层面,魏国人口、面积大体都在蜀国的4倍左右,综合实力恐怕要更多。在两国的战争中,只要魏国谨守打消耗战的原则,拼硬实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特别喜欢奇谋妙计,以少胜多,讲究“四两拨千斤”,但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实力的比拼,所谓“一力破十巧”。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之所以被大书特书,正是因为这样的战例非常稀少。
战术层面,因为资源匮乏,诸葛亮就只能凭借智慧,用周密的计划、巧妙的借力弥补实力不足的短板。比如赤壁之战,刘备以打酱油的角色,分到了最大的一份蛋糕。
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演义》里面,赤壁之战一节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赵云、张飞、关羽各自率一路人马,在曹操退败的路上设伏,拣漏儿,抢夺战利品。
3次埋伏,基本上把曹操扒了个精光,只剩一条裤头逃回襄阳。
可是,真正的战争是这样子的吗?
先说实力对比。曹操带着83万人马参战,号称百万。实际上,剔除虚张声势的成分,10万总还是有的。刘备呢,号称荆襄军有2万,实际上按鲁肃的观察,能参战的应该只有2千多一点。
再说做战原则。毛泽东在军事上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弱势的情况下,坚决把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
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有各种不确定性。比如,曹操虽然被打散了,但他身边到底剩了多少兵力,5千、1万还是2万,这是可以精准预测的吗?即使诸葛亮把2千兵马合到一起设埋伏,能不能赢都很难说,更不用说兵分3路了。
文学作品把诸葛亮的智慧写得出神入化,算无遗策。有限的一点兵力都用在了刀刃,一点儿没损失,一点不浪费。这是资源匮乏条件下的一厢情愿。
2|日本五十六的算盘
中途岛战役的日方总指挥,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
山本大概是36计读多了,在制定中途岛的作战方案时,活脱脱复制了《三国演义》的思维模式。
作战方案环环相扣,极为细致周密——
第一步,佯攻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引诱夏威夷海军基地分兵救援。
第二步,拿下中途岛。
第三步,等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千里迢迢从夏威夷赶来救援时,在中途设伏,将救援舰队全歼。
第四步,拿下夏威夷海军基地。
至此,美军失去了在中太平洋的倚仗,美国人只好回到谈判桌上,给我乖乖地签字,战争结束,万事大吉。
问题是,美国人是不是愿意配合山本大将的计划,一步一步把自己弄死呢?
战场上一招漏算就可能满盘皆输,日本人要有多好的运气,才能走到最后一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