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趣事(二)——毕业37年聚会
望着书架上这张按38年前毕业照同样站位拍照的照片,去年国庆中秋期间,全体802同学相逢相聚的生动画面又时时浮现在眼前,分别37年第一次重逢相聚,令人难忘。
“802”寓意80届(2)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山中学文科班,当年李煜华是班长,本人是团支部书记,适逢母校成立60周年庆典,经过微信群发动、联络和有效组织,全班同学统一穿着印有“中山中学802”字样的橙色T恤衫集体参加校庆活动,成为校庆活动现场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1980年夏天我们是先毕业再高考,我们班应届毕业的只有李煜华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我和其他99.5%的同学一样愧疚落榜,大家各自回家,除少数几个有条件的同学选择了参军当兵外,绝大部分同学都各自回乡务农。我因离专科线差3分落榜,经吴国珍老师的推荐,我去武平一中高三文科班回炉(复读),后来考取江西财经学院读书,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后来又调珠海工作,三十七年过去了,很多同学都不认识了,此次藉中山中学成立六十周年校庆机会,重逢相聚实乃人生幸事,虽然时间不长,但所有同学都重新认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尽情叙旧,尽情喝酒,刘兴章(三哥)、王德操(操古)、温德全(七古头)、谢新荣(根子)、张昌进、兰世雄、郑建新、钟华连,还有林英晓兰夫妇……等等同学都异常热情,十分可亲可爱,纷纷召集同学进行交流聚餐。令我欣慰的是,我的高中同学们在老家都发展的很好,不论是生产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个个新房大宅,个个子孙满堂,每个人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六号早上操古和昌进陪我进民主找郑建新同学摘冬瓜,这两个当年没和我说过几句话的老同学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一路山路一路故事,我答应操古和昌进,一定要把他们及同学们的故事写出来,等毕业40年聚会时供大家分享。
事实上,因为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中山中学就读,同学比很多人都要多得多,很多初中同学如邱建光、徐朝珍、阳发和舒桥等都是同学兼发小,加上高一升高二时,为了高考留级重读高一,加入802班,因为年龄相对大一两岁,加上留级和高考的压力,我和802同学交集好像不太多,倒是79、甚至78届的宝华、超金、建昌、林鹰等等同学来往较多,以至去年六月廖锦堂、谢新荣和钟春英从广州到珠海来看我,除了对锦堂有点印象,其他两位女同学没有一点记忆,但仍然假装记起很多事,慢慢回忆。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为了高考,为了读大学,78届没考取的师兄到79届继续读,79届没考取的也到我们80届继续读,都属于正常现象,而我本身应该79届高中毕业,为了打好基础,重读高一自然与802的同学做同班同学,领80届毕业证书,一起照毕业照,而建光,添才和德福等同学,79年已毕业,虽然不属80届,也不和我们照毕业照,但又真正同窗共读一年。所以,我认为同学的概念不要分太清楚,只要同窗共读过,不论哪一年毕业,有没有一起照毕业照,都属于一个班集体,如果这样,802班就不止50个同学啦。这一点,徐冠英就是好同学,他和我同年,但他78届毕业,没考取,休息一年后又加入我们802学习一年,结果和我一样也没考取。这次校庆,冠英同学既参加我们班的集体活动,又参加宝华师兄他们78届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802同学联谊活动最令我感动和钦佩的是,除我和温德泉等少数几人是一个孩子外,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更令人惊奇的还有,当年自已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人人都有小孩在福州、厦门、南京等大城市工作。在三号下午的班会上,几乎每个同学都自豪地轻松地介绍自已做了几回呔呔(dai)或几回外公呔。此后几天走访中,几乎每个同学都住大屋宽房,特别是七古头(父母生育13个儿子,他排第七),这个靠一本字帖一支毛笔练字三年在部队当文书做志愿兵转业的老同学,辞了公职,居然在乡下罗田溪建造了一座令人赞叹的仿古庄园,其规模之大、装修之精,环境之美令人不可思议。温德全读书时基本不讲话,我只记得介绍他入团时,我说我兄弟姐妹8个,他说你算什么,我们家13个。
为了回老家参加校庆和802班同学联谊,因时间安排冲突,我放弃了参加大学母校87届毕业三十年同学联谊,三十年前曾经做过一年江财8360班的班主任,当年的班长况敬军专门托太太带回一盒三支装的纪念毛笔,无独有偶,部队转业后留在南昌进贤工作的802同学潘顺芹也送一盒毛笔。这几天一直在想下次回家一定要送一盒毛笔给三哥刘兴章,他是我们802同学中的书法高手,中山古镇几乎每家每户过年大门上贴的春联都出自他的笔墨。
同学友谊万岁,留住同学记忆;纪叙青春往事,难忘同学深情!
同学趣事(二)——毕业37年聚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