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广场上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小朋友,好多手里还拿着各式各样的零食,地上也是肉眼可见的垃圾。一位五十多岁的环卫工人拿着扫把和簸箕走过来,有的家长就开始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只能像这位阿姨一样,当扫地的清洁工”,“不好好上学,你将来就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赚不了大钱”……
父母该为孩子打好精神底色这些看似励志的话语,实际上并没有逃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窠臼,读书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利禄。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告诉他:“即使有些人让你感到难过或生气,你也不要表现出来。你要在心底里确信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好。”马丁的父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与其在孩子面前表达愤怒,来反对不公,不如教会他们树立更坚定,更自信的人格。
林肯的母亲南希会耐心地解答他的诸多疑问,关于“解放”,她告诉小林肯:“解放意味着自由。你知道自由是什么意思吗?那就是一个人属于自己而不像奴隶一样属于别人。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记。”
著名作家冰心提及父母时说道:“他们养成我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他们给我一个快乐清洁的环境,因此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足、知足。我尊敬生命、宝爱生命,我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我觉得许多缺憾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人们有决心、肯努力。”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当父母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如何让自己独立,如何判断是非,如何宽容,这样的教导会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他长大后变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不仅让更好地成为自己,还能庇荫到更多的人。父母为孩子打下什么样的精神底色,决定他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那些想为孩子好的父母,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让自己不断觉悟,才可能为孩子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让他具有不断再生的能力,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