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人文社科电影漫谈
川普是药神,兼评经济学的冷血

川普是药神,兼评经济学的冷血

作者: 高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18:38 被阅读140次
    川普是药神,兼评经济学的冷血

    ~0~

    最近《我不是药神》火了,也引发了关于医药价格和医保问题的全民大讨论。

    影片把药厂塑造成了大反派,天价药的元凶,因而也成了现实世界里人们不满和悲愤情绪的宣泄对象。这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们适时的站了出来,用经济学原理告诉大家,锅分错了,没有药厂的发明,何来原药?这种病这么罕见,研发费用这么贵,没有高价格,谁来发明新药?而且,只有药价足够高,利润足够丰厚,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有了更多的竞争药品,价格才能降下来。高价格才能带来终极大福利,国家如果控制价格,反而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创新。

    这个知识点和逻辑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诚然,导演和剧组把锅分给药厂,部分原因多半是为了过审。但民众对药厂定价过高反应激烈这件事,可不只是中国才有,也不只是受了电影的“误导”才有,美国就多次发生过民众在辉瑞公司门前游行示威的事。

    这不,最近美帝很应景,辉瑞声明要在美国本土涨价,把川普都激怒了,7月10号发推特斥责辉瑞和其它大药企,说他们利用穷人和弱者的无力反抗,吃里扒外,良心不会痛吗?

    而辉瑞的CEO也很讲政治,第二天就和川普通了电话,停止了涨价计划。

    原来,川普才是药神。

    ~1~

    大家有没有发现,尽管经济学听上去逻辑上那么正确,但总感觉有些冷漠,甚至,冷血。

    这并非一个偶然现象,罗德里克在他的《经济学规则》一书中就指出过,来自美国、瑞士、以色列的研究表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价值观的差异,前者表现的更自利,比如对贫困学生的捐款倾向更低,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囚徒困境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当然,研究并不认为原因是学习了经济学,而是具备“冷血”特质的学生更愿意学习经济学。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也有文章指出,女经济学家数量明显比男的少,甚至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也显著偏低,低于普遍认为对女生更难的数学专业。

    或许你会说,这恰恰说明经济学是一门反直觉的、更值得研究的学问,经济规律本来就是高深莫测的,民众是愚昧的,包括总统。

    这个观点用在物理、化学上或许正确,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确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但是经济学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是就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规律。一个以人类的共性特质为前提假设的学问,得出的结论却和大众的认知相背离,这本身不是很讽刺的一件事情吗?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2~

    我们需要看看经济学的基础假设。

    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自私的。当然,对于何为理性,何为自私,经济学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总体来说,都可以近似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主观利益最大化”,否则就没法用数学求解了。

    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人是很复杂的,有些决策并非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且何为最大化,也很难准确定义。如何测量主观利益,如何寻找到足够多的约束条件,都是问题。

    比如,有一个普遍现象,离婚的父母,母亲一方大多坚持要求带孩子。其实对于很多经济条件、工作能力一般的母亲来讲,这并不理性,既影响找工作,也影响再嫁。这里母亲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情感,是一种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母爱,而并非利益的计算。或者,这也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女经济家这么少,因为天性上就不八字不合。

    再比如,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时,政府给民众发钱可以刺激消费,因为民众是理性的,钱多了自然消费就增加了。但马上就有学者指出,民众不会这么傻,他们考虑的是终生收入,不会因为意外得到一笔钱而大幅度改变消费观念,他们会把收入平摊到未来数年来评估,所以政府发钱不会刺激当期消费。又有学者说,不对,民众的理性不是这个样子,他们考虑的是整个家族,会把子女的未来也考虑进来。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才是利益最大化?

    ~3~

    正因为传统经济学碰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最近20年,行为经济学逐渐得到了重视,这更多的要感谢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进步。

    比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很多行为模式,和经济学“理性人”或者“经济人”预测的并不相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指出大多数人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理查德.塞勒提出了禀赋效应,指出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评价会比没有拥有之前更高。

    传统经济学认为这些都可以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比如主观利益最大化,边际效应递减等,但行为经济学认为那些解释不够精确。这些讨论在此不展开。

    来自行为经济学最大的挑战,是一个叫“最后通牒”的实验。

    这个实验最简单的版本是这样的,随机分为两组人,彼此不认识,A组每人有10块钱,B组没有,A组的人可以决定这笔钱在A和B之间如何分配,最低给B组的人1块钱,最多给10块钱,B组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如果B拒绝,那么两人都将一分钱也拿不到。

    如果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B应该接受A的任何方案,因为1块钱也比没有要多,而A应该只给对方1块钱。并且,拒绝分配方案对B没有任何好处,最多是给A的自私或者小气一个惩罚,以获得对未来群体中其他人的利益,拒绝完全是一个利他行为。

    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A会选择接近平均分配,只给1块和给10块的极少,分配给B少于30%会有极大的概率遭到拒绝。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游戏并非像大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只限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因而被戏称为大学生心理学。最后通牒实验,自198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群中做过实验,甚至包括太平洋小岛上的一些原始部落。而且,结果是惊人的一致,就是没有出现“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情况,“公平”、“正义”普遍存在,分配趋向于平均,利他主义的“拒绝者”始终存在。

    这个实验有很多变种,比如B只能接受,不会拒绝的“独裁者游戏”;A给B多少钱,实验者就加倍给B多少钱,然后B自主决定如何再次分配的“信任游戏”。所有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结果,人类的行为并非完全自私,反而有主动合作的利他倾向,以及惩罚自私者的正义倾向,这是一种可观测的有规律的行为模式,如果站在传统经济学的视角,这是一种系统性偏差。

    而且,在“信任游戏”中,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如果给受试者注入更多的催产素(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催产素,Oxytocin,它不仅仅适用于女性),受试者就会变得更慷慨,愿意分配更多的钱给对方,更容易产生信任和合作。所以催产素又叫信任激素,可以降低恐惧,增加对他人的信任。

    进一步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中的杏仁核负责生产催产素,它在增进信任的同时,还会通过其它效应带来快感。

    或许,经济学家,爱好经济学的人,天生催产素分泌的少,他们更冷血。

    ~4~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把人的理性和自私程度看作一个光谱,而非一个固定的值,那么一端是零,另外一端是无穷大,每个人实际上的位置,都是在0和∞之间。经济学选择了无穷大作为假设,以效率为目标,利用数学工具,搞出了一套理论,这个理论肯定是有厉害的一面,但也恰恰因为它的假设并没有代表人性的全部,因而有时会表现的反直觉,甚至和大众的认知对立。

    如果传统经济学认为上述光谱上的每一点都可以表述为“约束条件下的主观利益最大化”,那无非就是制造了另外一个光谱,上面是约束条件的多少而已,我们总是无法穷尽所有的约束条件的。

    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它的假设是人的有限理性、有限自私和有限意志力。目前行为经济学才刚刚起步,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学下面的一个分支。但是从理论上讲,如果它把那整个光谱作为假设,那传统经济学就是无穷大时的一个特例。

    所以,我们不能说民众一定是愚昧的,川普不懂经济学,他们的行为或许符合的是另外一个理论。

    当理论和现实不符时,需要反思的不是现实有没有问题,而是,理论是不是错了。

    补充

    药神的确挠到了社会的G点,连一个很古老的故事都被翻了出来。1989年,为了控制乙肝疫情,美国默克公司的老板罗伊·瓦杰洛斯决定零利润、且不收专利费,把最新的疫苗技术转让给了中国,挽救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这个现象,传统经济学怎么解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龙畅天下:高黑兄的文章逻辑性和精英日课有得一拼

      本文标题:川普是药神,兼评经济学的冷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e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