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就是因为最近又看了12条前提假设,面对昨天到今天的几个“失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昨天早晨去看亲戚,在西五环以外,在漫长的路程,没有耳机,对我来说,原本是不可能的。然而昨天竟然真的忘了戴耳机。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走出了很远,那一刹那一没有懊恼,那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转念一想:少带一只耳机,就减少了一次对耳朵的损伤,也多了一些时间,可能会看书。这么一来,不戴耳机的“损失”,就变成了另一种获得。
今天下午洗衣服,原本是想把那件毛茸茸的睡衣和一件毛衣放到一起洗的,可洗衣机已经开始转了,我才想起来没放,这一次懊恼,也就是那么一下下,转念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获得”:洗衣机洗衣服一般会比较糙,一一没有放进去,正好可以让我用手来好好洗一洗它。
因为有了这样的觉察,突然觉得另外两件看似糟糕的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从星期五晚上到今天上午,我的心情都非常的糟糕,原本发了那么大的愿力,想要去参加这一次的奇迹之旅,在董老师的劝阻下,突然变得遥不可及。
对于这件事情,工作圈里认识的人,我只告诉了他,我那么信任的一个老师,竟然告诉我这件事情别参加,防止对我的打击到底有多大。那种无力感,挫败感,深深的影响着我。
直到今天中午和刘老师聊完之后,我慢慢的缓了过来,而当我意识到昨天和今天的那两件小事可以从糟糕的事情变成美好的事情后,我突然也转变了观念:去了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但如果选择不去,也会让我感到轻松很多,少了请假,为难的烦恼,少了对同事愧疚的烦恼,少了调课的烦恼,少了和家人沟通的烦恼,少了对孩子的愧疚,所以其实也并非坏事。我接受这个事实。
进而再想,发着愿,希望能去,看看奇迹会不会出现;另一方面,如果真的不去,也就接受现实,不为此而感到懊恼。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心态坦然了很多。
想到了中午支部书记给我布置的活,让我后天下午党员大会时要发一个言,做幻灯片,做导学。当时看到她给我发的信息时,我一下子就炸毛了:这个工作就不能提前一周说吗?后天下午就要开会了,现在才告诉我,而现在我是在家里,难道家里就没有事儿吗?本能上我是对布置给我的任何工作,尤其这种紧急的工作都感到反感。
可是当我看到前面三件坏事都变成好事后,对这件事情突然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书记让我讲的就是人工智能对这个东西,我本身就是排斥的。今天上午还和闺蜜聊起这个话题,前两天也一直对此感到非常的不舒服,可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接到了这样的一个工作,看似是领导给了我一件不喜欢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在帮助我——人工智能是一定要有的趋势,我对它的排斥,对我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我可以借着这一项任务来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
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并不了解时,就会进行肆意的评判,尤其是保守的人,会对新事物有更多言辞激烈负面的评判。而一旦我们了解了它,便能理解它,从本质上而言,这件事都是来帮助我的。就像今天早晨看到了一位校长讲的,未来教育的趋势,就像今天看到闺蜜在群里说起人工智能的话题,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我的内在冥冥之中来帮助我进行升级的。
所以这对我是稳赚不赔的事情,为什么要排斥呢?
这些就是创造性接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