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浪形骸的白衣卿相
柳永十三岁就能信手拈来“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这样的好词,众人惊为天人,父亲柳宜却担心他沉迷于坊曲俗词荒废了学业。
这年柳宜升任国子博士,就命弟弟携他的画像回老家崇安报喜,以解对家母的思念,顺便带上柳永归乡安静读书。
在武夷山的怀抱里,少年柳永畅游天地之间,度过了四年快乐无忧美好的时光。
公元1002年,柳永18岁的这一年,父亲捎信命他回京师开封参加科举。柳永辞别老家的亲人,带足了盘缠,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今天的我们交通便捷,路程是以小时算的。古人的路途有多遥远,是以步行、坐船或骑马的出行方式决定的,从福建到开封,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遥远的路途中,各种离愁别绪就在漫长的时间里,翻江倒海地酝酿出来。情窦初开的少年郎柳永,在他漫长的路途中思念着他在老家崇安的意中人,写下了一首千古不朽的作品《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古今有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其中的第二个境界,引用的就是蝶恋花中的最后一句。要知道这个名句是初出茅庐只有十八岁的柳永所写,可见这个少年郎的才华确实横溢。
独自赶路的柳永思念着老家的意中人,还洋洋洒洒写出千古名句,但他的想念很短,短到十几天后走到杭州,就把心中的“伊”忘得一干二净。
他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繁华的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热闹繁华的烟花柳巷,让他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柳永在杭州一待就整整两年。
大宋的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如杭州的大城市。而对应着繁华,城中出现了很多烟花柳巷勾栏瓦舍的娱乐业,宋朝政府也很提倡发展这些行业,可以拉动内需为北宋的发展增加赋税。
柳永整天出入这些娱乐场所,别的纨绔子弟去花钱去青楼,而他不但不用花钱还能靠写词赚钱。
柳永混迹于青楼,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迟迟不与父亲汇合,北上是为了参加科举这件事,他早抛诸于脑后。
当盘缠花得越来越少,不舍得离开杭州的柳永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想通过杭州的知州孙何举荐自己在杭州谋职,他想在杭州定居。但柳永和孙何并不认识,于是他写了一首词托人送给孙何看。孙何看后非常高兴,马上就见了柳永,并且拍胸说:“我一定举荐你一个好职位。”
什么词能让孙何这样高兴呢?就是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比《蝶恋花》单一的情感丰富得多,柳永写出了整个杭州的风貌。
“东南形胜”这一句是指接壤钱塘江,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这里泛指江、浙一带,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说这么大体量的城市是不多见的,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成为了一句名句。
这首描绘杭州盛景的词,实际上是在夸杭州知州孙何的,柳永溜须拍马的举动算是拍到了点上,所以孙何很高兴。
但是,柳永的运气不好,孙何第二年奉旨回京没来得及夸柳永,就突然患病死了。柳永知道后非常沮丧。不过,如果他能看到150年后的事,应该不会沮丧。因为这首词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它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国和南宋维持在相互对峙中相安无事。金国第四任皇帝完颜亮极度崇尚汉文化,他喜欢柳词,很自然就读到了柳永写的《望海潮》,词中这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他对杭州产生了无比美好的向往。
因为杭州是南宋的首都,作为金国的皇帝是不可能来到敌国首都的,于是他想:要不然我把南宋灭了吧!
想到灭了南宋就可以在杭州生活,完颜亮就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因为完颜亮为人残暴狂傲,杀人无数,很多部署对他早就心怀不满。
正在这时,完颜亮之从弟完颜雍,趁他南征和中原空虚,就在金国后方辽阳称帝,割断了完颜亮的后路。
军心涣散的金兵,被宋将虞允文大败金朝水师于采石矶,战船全被宋军烧毁。完颜亮最后就被自己的部将杀死了。
柳永的一首词改变了金国和南宋的命运。完颜亮的贸然行动,使得宋金之间得到了一种平衡,无形中帮助了自己的国家,金国也因此换了皇帝。柳永如果能看到这一切,就不应该沮丧,应该为自己写这一首词而庆幸。
柳永在杭州逗留了太久的时间,又到苏州、扬州继续流连于各地胜景,混迹于各地青楼,一直花了六年时间,成为了寻花问柳的高手,也为他日后生活埋下了伏笔。
从18岁~24岁,柳永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放浪不羁的时光。于公元1002年从福建崇安出发,一直到1008年,柳永终于回到了开封。父亲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是骑着蜗牛来的吗?”
柳永说:“父亲放心,杭州苏州扬州环境好,我是在那儿复习功课呢。今年我一定参加科举,一定会金榜题名的。”
1009年,胸有成竹的柳永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的科举,结果却名落孙山。
当年的主考官是宋真宗,宋真宗给柳永文章的评价是“属辞浮糜”。意思是:你读的书如果不是四书五经这些圣人之书,文章写得就会非常浮靡。
踌躇满志的柳永初试落第,内心非常失落,于是愤慨之下写了《鹤冲天·黄金榜上》,以此发泄他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而这首词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
鹤冲天·黄金榜上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这首词中的“白衣卿相”四个字,充分地表达了柳永的恃才傲物。李白作为诗仙,他也只敢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意思是他写再多诗,也还是要向官家讨要一个功名的。而柳永却敢说自己是白衣卿相,没有人任命我也是国家的栋梁。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
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
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虽然柳永在这首词中说了他对功名的不屑,但他在1015年又参加了科举,结果又落榜。1018年再次参加科举,又落榜。
时间来到1024年,柳永第四次参加科举,这一年他已经40岁了。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柳永这一年还是没有任何功名。
经过时间的磨砺,柳永已经没有了二十多岁时的豪情万丈,他只求在这一年能金榜题名。其实这一年他确实中了进士,但又被人划掉了。
关于这件事,民间有一个说法,说宋仁宗在审阅榜单时看到进士名录里柳永的名字,他问:“这就是写词的柳三变吗?”
身边的人说:“对!就是那个柳三变。”宋仁宗沉吟了一下说:“哎呀,这个柳三变不是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么?那就让他浅斟低唱去吧!何要这种浮名呢。”
宋仁宗就这样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所以有人说柳永是“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当然这是民间的说法。
但经过考据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柳永的进士的确是被划掉了,不过不是被宋仁宗划掉,而是被当时的刘太后划掉的。
1024年的宋仁宗才十四岁,“浅斟低唱”是柳永十五年前写的,那时宋仁宗还没有出生。宋仁宗在位初期,一直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到1034年才开始亲政。
那么,刘太后有没有说让柳永“且去填词”?划掉柳永进士名录的确实是刘太后,并且她说:“你不是要浅斟低唱么,何要浮名呢?你不是把我们皇家给你的进士称为浮名吗,你既然不要我就不给了。”
刘太后没有说“且去填词”,这句话是宋仁宗说的,但不是这个时候说的,而是在后面的一件事中说的。
我们说回柳永。四次落榜,柳永对功名心灰意冷,更能去偎红倚翠,到青楼中寻找慰籍。他在开封的青楼中声名大振,如果哪个歌妓不会唱柳词,是不能入行的。
如果哪个歌妓说她拿到柳永刚填的新词,那她就一炮而红了。所以,柳永是她们的流量担当,当时青楼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愿穿绫罗,愿倚柳七(柳永排行老七)哥。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还有很多歌妓花重金买柳永写的词。
所以,柳永是第一个逛青楼不花钱还赚钱的人。同时,他也交往了很多莺莺燕燕们,从他的词里就可以找到名字,比如香香、莺莺、瑶瑶、青娘、虫娘、素娘、重娘等等。
他为每个情人都写过词,很多人说这是淫词艳曲,整体来说还是有分寸的。他写得通俗,但不低俗。
因为心灰意冷,柳永就想离开京师。此后,柳永开始了他十年的浪迹天涯。
三、凄凉的尾声
柳永四次落第,心中不由心灰意冷,伤心愤懑之下决定离开京师。平日流连于莺莺燕燕,处处留情,但他最爱的是虫娘。他能放下浮名愤懑离开,却难放下对虫娘的深情。
但离别还是来临了。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今后就是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对我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万种蜜意柔情,又能向谁去倾吐呢?
这种缠绵悱恻的情绪,被柳永写在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里。这首词可以说是宋词中登峰造极的一首词,也是柳永所有词作中艺术水准最高的旷世奇作——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每次读这首词,我内心都会受一次特别的震撼。古人写离别的诗词很多,但都没有这首词把离别之痛写得这么透彻。
这篇当中,有很多名句,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句子到今天我们都耳熟能详。
柳永写完这首词后,十年都在浪迹天涯。在这些时间里,他到过蜀地、中国的西北、西南,他用双脚丈量着大宋的土地,用旅途来疏解心中的愤懑。
他有时会怀念过去流连青楼的放浪生活,所以在1029年曾回过京师。但当他看到故地已事物是人非时,内心十分伤感,所以写下了这首《满朝欢》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
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
看到这样的景致,我因而思念起秦楼楚馆里那些美丽的姑娘(歌妓),想起以前的美好岁月,我曾与她们相聚,我曾迷恋她们的歌声和笑语。然而我离别京城已经这么多年,如今偶然想起当年欢爱时的山盟海誓,重新回到这里。当年那些人呀,已经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只看见半掩的红色门扉。面对这一切,我只有伫立在那里默默无言,现在只剩下我独自一人凄凉。
这首词知道的人没有那么多,不过却写出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那块,一种凄凉的心境,意境非常唯美。有时候艺术家需要经历一些人生的体验和阅历,他才能写出相应的作品。
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意开了一次恩科,对历届科举落第的考生放宽录取尺度。柳永听闻这个喜讯,立即由鄂州赶赴京师。
这年春天的会试,柳永终于中了进士,步入宋朝的官场。这一年他50岁。蹉跎半生的柳永,终于踏上了仕途,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从此也成了有编制的人。他一改往日的自由散漫,开始兢兢业业地工作。
三年后,柳永终于获得了升迁,调任余杭县令,从辅官,变成了一县之长。柳永在余杭更加努力工作,吏部评价他“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
柳永的第三任官是浙江定海晓峰盐监,盐和铁在当年是国家专营的,柳永做盐监十分体察民情,做得很不错。他还写过一首《煮海歌》,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庆历三年(1043年),柳永调任泗州判官。这时他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几次考核都官声颇佳。按宋制理应复核后改任京官,竟未能实现。
宋朝的官吏制度是三任六考,柳永当的官是选任官,属于低级官职,相当于挂职一个副局长副县长,未来是可以调回中央委以重任的。只要你三任六考合格,朝中有人举荐你就可以调任京官了。
柳永的政绩很好,考评很好,要朝中举荐也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京城为官,人脉很广。
当吏部把名单送呈宋仁宗手里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后,说:“此人不是喜欢浅斟低唱,不屑浮名,自诩白衣卿相么?且去浅斟低唱吧。”
柳永以前放浪不羁的名声太过深入人心,他张扬的个性是体制所不容的。在体制中,领导要得是你循规蹈矩的螺丝钉作用,一旦你过于彰显个性,没有一个领导会喜欢这样的下属。
所以,柳永想上任京官的这条路被宋仁宗堵死了。
当京官不成,柳永只得继续游走于各地做他的选任官。
其实,他在做泗州判官时,还有一个出头的机会。朝中一个姓史的官员爱惜柳永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就想给他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
恰逢宫里的匠人新写了一首《醉蓬莱》的曲子,姓史的官员就和柳永说:我们刚写了一首曲子,你来填词吧。我把词送呈皇上,皇上如果高兴,也许会回心转意。
柳永也觉得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机会,于是才思泉涌,欣然走笔,题写了这首《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写完自己看看,自我感觉不错。没想到,这次用力过猛了。
醉蓬莱·渐亭皋叶下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其实,给皇帝写溜须拍马的诵圣诗,历代文人都没少写。比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都写过,但是都没有留下来,这都是流于表面没有内在的官样文章。
柳永写的这首溜须拍马的词,皇帝应该高兴才对,结果事与愿违。宋仁宗看罢,十分不悦。开篇的“渐亭皋叶下”中的“渐”字犯了忌讳。因为宋朝的皇帝驾崩叫“大渐”,你把这个字放到歌颂我的词中不是咒我吗?
还有一句,“此际宸游,凤辇何处”,与当时宋仁宗给自己父皇写挽词的意思暗合,虽然不是原句但意思一样。这句词让宋仁宗想起了宋真宗去世的场景,在内心中很不舒服。
当看到“太液波翻”,宋仁宗不由怒了:“何不言波澄!”,“翻”字音同“反”,对于皇帝来说,相当忌讳,尤其是宋朝从骨子里就怕人夺权,杯酒释兵权的朝代。于是,一向脾气不错的仁宗,也忍不住将诗稿扔在地上,拂袖而去!
“此人不可仕官,敬从他风前月下填词去吧!”
宋仁宗的这些话,彻彻底底地给柳永的仕途判了死刑。柳永最后就从屯田员外郎这个虚职上退休了。
柳永当过的官大都是虚职,没有多少薪水,所以晚景凄凉。他死的时候一贫如洗,没有一个亲人来祭奠。
他长期外任,和妻儿很少见面,父子关系很一般。他死的时候是在镇江的青楼,整天于青楼中度日,有亲人也没脸去青楼收尸。
据说,柳永是歌妓们凑钱安葬的。并且,他死后青楼开始有了一个行规,叫吊柳七。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歌妓们相约到柳永的坟地去祭扫。
这个风俗一开始是从开封和襄阳,慢慢地蔓延到各地青楼,一直维持到宋金战乱的时候,延续了100年的青楼行规才废止。
柳永一生苍凉,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很伟大。他一生创造了一百多个词牌,在两宋之间排名是首位的。真正的宋词就是从柳永开始的。
从五代前期到柳永之前,词只能说是小令。小令的特点是很短,一首只有二十多个字,也许酒杯刚端起来就唱完了,不足以满足那些看客的需求。
从柳永开始,他创造了慢词形式,出现了上下两阙,动辄一百多字,曲调非常舒缓,意境非常悠远,慢慢地词变成了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应该说,柳永以一己之力把宋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在柳永之后,苏轼、李清照这些后来人写词之前都会熟读柳词,柳永是后代词人共同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