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她在19岁时就开始酝酿,23岁时完成的,其文笔之细腻,情感刻画之生动,可谓少年老成。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有人说,孤独就是: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却遍寻不着。这世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是,喧嚣只是世界的外表,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1.生而为人,我很孤独
米克:一个12岁的女孩,喜欢打扮成男孩的模样。别看她年龄小,却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和如成人般深邃的思想。
在她的人生中,有着“里屋”、“外屋”双重世界的存在。“外屋”就是现实世界的庸俗与不堪。“里屋”则是独属于她的内在精神世界,她把自己喜欢的音乐与钢琴安放于此。她甚至经常节省下吃午饭的钱,也要请人教她识谱,遨游于音乐的海洋。想想,在那样的时刻,她的内心,一定是宁静和喜悦的。
但后来,因为现实生活的磨难,她不得不和父母一起,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小小年纪,便承受了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当她费尽心思建设的“里屋”轰然崩塌的那一刻,她内心的孤独又能向何处排遣呢?
杰克:一个理想主义者,眼高手低的流浪者,常常处于失业状态。他熟知马克思理论,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动工人运动,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可是,小镇上的工人们并不买他的账,在他们的眼里,有份工作已经很知足了,万一革命把工作弄丢了,岂不是很吃亏?
理想中的世界千呼万唤不出来,杰克感到很孤独。而对现实的失望,让他日日在咖啡店里喝酒买醉,尽管他常常身无分文。是咖啡店老板比夫的好心,才允许他赊账。
考普兰德:一个黑人医生,还是个医学博士。他的理想与杰克有相似之处,他希望提高族群整体素质,做到少生优生,通过努力来争取平等自由。可惜,他却不擅长家庭关系的处理。妻子与他分居,子女与他疏离,他孤身一人游离在家庭之外。
当他期望通过一场场演说,来唤醒黑人同胞的觉醒时,听众们更关心的,却是因此得到的礼物多少。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可想而知,考普兰德内心的孤独。
比夫:咖啡店老板,为人乐善好施。他常常在深夜也不打烊,不为赚钱,只是喜欢站在柜台后面,观察形形色色的顾客,窥探别人的秘密。比夫喜欢猜测顾客背后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并不时咀嚼回味,以打发孤独无聊的时光。
他与妻子貌合神离,两人之间很少共同话题。但是当妻子不幸离世后,他却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不自觉地用起妻子生前爱用、自己却排斥的东西,这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2.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安放孤独
以上四个人,各有各的孤独。这份情感,恰似“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可触摸却又真实存在。当孤独的情绪在内心不断发酵、膨胀时,必须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来妥善安放。
这时候,辛格出现了。辛格是个哑巴,他曾经与一位同是哑巴的胖子住在一起,两人的感情好得简直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不过,确切来说,应该是辛格对胖子的单向依恋与付出。在胖哑巴面前,辛格非常想要表达。他的双手飞快地笔划着,有着“讲”不完的话,而胖子,则懒洋洋的,少有反应。
本来,辛格以为,这种幸福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谁知后来,胖子得了精神分裂症,被强制送往数百公里外的精神病院。辛格不得不搬离原来的寓所,换了个新家。
就在这期间,他先后结识了以上这些人。辛格待人优雅有礼,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平和温柔的笑容。
杰克因为时常醉酒,招致众人的嫌弃,只有辛格给了他极大的照顾。当得知杰克无家可归时,辛格把他带回家照料,还通过纸条告诉他,在他没有找到居所前,可住在这里,这让杰克感动不已。
后来,杰克终于找到了一份在游乐场当管理员的工作。而每周拜访辛格,并向他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是令杰克最开心的事。
小女孩米克也特别喜欢和辛格呆在一起。她喋喋不休地向他诉说自己的理想,看着辛格温和而专注的目光,小女孩有一种被宠溺的幸福。而到辛格家收听收音机,更是米克最大的快乐。
至于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他从来不和白人交朋友,但辛格是个例外。在辛格面前,考普兰德有一种被尊重感,他也因此彻底卸下坚硬的外壳,流露出真实而脆弱的一面。
咖啡店老板比夫也喜欢辛格,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不时给予回应,让人有一种倾诉后内心的轻快感。
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有一个出口,辛格就像那个树洞,无私地向各位朋友敞开,并接纳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因此,辛格在众人的眼里,简直就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他,孤独的人们似乎不再那么孤独。
3.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最深层的孤独
辛格之所以被众人顶礼膜拜,是因为他真的懂得他人的孤独吗?并不见得。
在众人争相向他倾诉时,虽然他能读懂一些唇语,但大部分的话,他是似懂非懂的。他的沉默,是他的个性使然。当然,另一方面,身为哑巴的他,也不可能给予太多回应。
他对周遭的事物其实是漠然的,除了对胖子的感情。与胖哑巴的分离,令他内心十分不安。而努力工作,积攒下休假去看望他,并不惜分期付款,买贵重的礼物给他,才是令辛格感到开心的事。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孤独与不安,只有胖子才懂得。实际上,胖子只关心美酒与食物。
后来,当胖哑巴不幸离世时,辛格的人生,也从此失去了精神寄托。他刹那间没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于是,选择了平静地与世界告别,饮弹自尽。
从表面看,辛格貌似是众人孤独的解药。实际上,他的内心,才隐藏着最大的孤独,荒芜成海,无人倾听,无处可逃。
作者在书中如此写道:“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熟悉的生活圈,不停地在路上奔走,想找到那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孤独中寻找和挣扎而已。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颗心能真正靠近。
我们渴望摆脱孤独,却不知,孤独如影随形,终其一生不得解脱。我们向内寻找,却没有料到,心的尽头,正是孤独安置的场所。如果,有幸能觅得一份“高山流水”式的情谊,自当好好珍惜。如果没有,也不必遗憾。因为,孤独就是人生的常态,与孤独起舞,与自我和解,何尝不是一种我心安然的生命状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