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偏偏
眼瞅着国庆长假慢慢的临近了,心中油然冒出旅游的想法,翻开厚厚的中国地图册,细细察看着黄河长江,左思右想,前推后敲,最后把目标锁定于“六朝古都”金陵南京。
整理好行装,择个良辰吉日,踏上了去南京的路。
登上列车,离开这一方土地到那一方土地,也就像迁宿舍一样,并不令我产生一丝惆怅,并且在深深的脑海里还有神秘的南京在等着我,然而我并不知道这位江南的老头会怎样的迎接我。自己靠着车窗望着车外,车窗外的风景转着圈子,展开去就像是一卷无尽的山水手卷。红色的铁皮怪物嗖嗖的甩掉了北方干裂的土地,甩掉了头发稀少的梧桐、杨树,甩掉了坚硬倔强的山丘,于是它穿过了江南丰腴的水塘,穿过了水牛踏过的稻田,穿过了依然繁茂的树林子,穿过了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当然了也穿过了高高的烟囱,呆板的高楼建筑群,只不过这些现代的产物与北方没什么两样。
我的心停留在更远的地方,我仍然在窗前凝望,凝望那神奇的到来。到了、到了,前面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了,我站起来往窗外探探头,“啊,长江!”我失声喊了出来,这一声感叹把我一骨脑的感情全部倾泻出来,满是惊讶,新奇。望着江水,胸中不禁冒出“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气,但惊喜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仔细瞧瞧这江水,比黄河水差不哪儿去,恐怕跳进长江你也会洗不清。
列车最终还是停了下来,我小心翼翼的踩在金陵这片土地,感觉是如此的踏实、厚重,虽已十月,但南京的湿气、风气,还是直直的扑在我的面孔,比起北方十月的凤,江南的风就像母亲的双手,抚摸在婴儿哭泣的面孔上,细腻、体贴。这时我想起了大散文家朱自清的那篇《南京》其中写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回忆起大师的这一描述,自己的兴致又增强了几分,恨不得自己一个箭步就快快的投入南京的怀抱。
南京之行的第一天,满是欣喜和激动,脸上的憧憬掩盖了列车上的劳顿。走着,走着,抬头望到的是乳白的石碑,大书写着“玄武湖”三个字。“玄武”不是中国古代四兽之一吗?有灵龟的地方,历史就彰显悠久,有灵蛇的地方,总有丝丝的神秘,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博学,但后来与一位南京老者的谈话,才发现自己的“聪明”是多么的浅薄。站在湖边的木桥上,隔着蓝蓝的湖水,能看到葱葱郁郁的三个小洲(实际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块绿洲,形成五处景区),浓密的树枝遮盖着它神秘的面孔,至于它的真实模样如何,只有走进了才能发现。
仔细看了看地图才发现,我面对着的正是玄武湖五洲中的梁州、翠洲和环洲。没有丝毫的考虑,就朝着翠洲走去。踩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地面上静静的躺着洒落的叶子,泛着青黄色,踩上去发出吱吱的响声,也许这就是秋天,落叶无声却踏叶有声,可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啊!默默地,默默地,自己独自的走着、想着,这时候既可以走入非非,又能想入非非,岂不快哉!不一会儿,我嗒嗒的脚步声就来到到了一座拱桥,双手扶着石桥栏杆,极目望去,高楼林立,参差不齐的站在那儿,而近处暖鸭戏水,游船荡漾,深深的大吸一口气,缓缓地吐出,然而——这时我能想起什么呢?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洲上看你,湖水装饰了你的影子,玄武湖装饰了南京的梦。
终于到了翠州了,自己兴高采烈的观赏着洲上的露天音乐台、翠虹厅、原少年之家等表演。翠洲的确风光幽静,别具一格,长堤卧坡,绿带缭绕,苍松、古柏、修柳、淡竹,构成了“翠洲云树”的特色。足足逛了近两个小时,但这些繁华的景象只能给我一时的冲动,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动。,也许是走的累了,或者是看的累了,听的累了,于是走到一个偏僻的角落,坐在草坪边一块不知名的大石头上,旁边靠着一棵参天大树,夕阳之下,一人,一石,一木而已。右手抚摸着古树,粗糙、干裂,一道道的树痕像一道道伤疤,述说着金陵古都难言的沧桑,寻着树干往下看,几根粗壮的树根,扭曲的插入地下,深深的汲取着营养,不知道这土地会对它讲些什么,难道是“六朝古都”的沧桑吗? “秦淮八艳”的名噪吗?然再往上看,浓郁的枝叶大如蓬盖,向四方霸道的伸展着,如今的南京给了它自由的空间,不必再担心哪天东瀛武士挥着战刀在它面前耀武扬威。一棵树就是一段说不尽的历史,这种情况恐怕是“她”所独有的。在谈谈我屁股底下的这块大石头吧,它既硬又倔,不知是哪年被人们遗留并久久的遗忘在这儿,所以无名无姓。它没有寒山寺那么幸运,被失意的张继悲伤一唱,便名扬天下;更不像圆明园中的残石,被冠着民族耻辱的符号,被人们所铭记。它只是一块普通的江南顽石,现在被一个普通的游客坐着,当时我就设想,如果这块石头有幸被曹雪芹选中,让憨湘云醉躺之上,也会名噪一时,也或者被孙文看重,题几个大字,沾着先驱的光,而被后人观赏。然而这只是假设而已。但并不能说,平凡的生活就是平庸的生活,如同和这块石头一样的人们一样,虽然不能遇伯乐昭其能,韩国知其才,但他们却能在着浮躁的社会下享受着那份安静,那份平淡,难道这样的生活不好吗?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想着法的出名儿,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很难再寻个僻静的地方,像这块石头这样静静的躺在那儿,平静的活着。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中写道:“上世纪的战乱时代,诺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诺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太阳已西下,面前的湖水恢复了平静,游船靠了岸,水鸭子也不知藏哪儿睡觉去了,太阳的余晖洒在上面,没有约定,没有述说。
晚云在暮天上撒锦,
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
像山间古树的寂寞的幽灵。
我伸了伸懒腰,背起行囊,依依不舍的走了。不知走了多长的路,终于找了个小旅馆,一头扎在床上呼呼的睡了,晚上做了个长梦,但具体是什么,记不起来,反正不是噩梦。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来,奔向心中的目的地——中山陵。以前就听说过南京的中山陵很有名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下了公交车后,我就尾随着浩浩荡荡的游客大军,挺进中山陵。走在木制的行人道上,两旁的古树高大挺拔,也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经过近百年的造化才变成这样。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中山陵的入口,乳白色的大门上,大书写着“中山陵园”四个大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陵园,但我的面前除了人,还是人。沿着墓道前行,不远就到了陵门,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我深沉的望着孙文的手迹,思索着在那个时代,“天下为公”到底是怎样的理想?怀着深深的思索来到了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碑石上刻着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葬在这儿的伟人,他的心早已上下求索百年,那水深火热的人们该会怎样的缅怀他,该怎样的纪念他。再往上走就是祭堂了,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站在如此的高度,登高望远,真有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感觉,这感觉从脚下升起,灌满全身。但高处不胜寒,丝丝的风,把我从感性拉到理性,这可是先驱的陵园,站在这儿唱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也或者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是更适合吗?我不想再混入人海大战中,中山陵的其它景点,并没有心情去看了。
带着丝丝的惆怅,我误闯误撞来到明孝陵。也许是为了补偿观看中山陵的遗憾,也许是因为时间充足,我在明孝陵呆了老长时间,至于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像方城、明楼、、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道、石像路石刻等等,我都好好的看了看,这些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这时,已是中午,太阳暖暖的照在脸上,我坐在一条大道旁边的木椅上,观看来来往往的行人。这儿比起中山陵来冷清的多,游客稀少,大多是当地的中老年人。遛狗的,骑自行车的,散步的,总是稀稀拉拉的,没有中山陵那样,众人挥袖便成雨。无意中听说紫霞湖挺热闹的,那我也凑凑热闹,于是便向貌似当地人的一位老太太问路。
“大娘,请问紫霞湖怎么走啊?”我故意大点儿声说。
“顺着左边这条道走就是了,小伙子”老太太抬起头来平和的对我说。
谢过老太太后,我拔腿就朝那走去。刚走不远,听见后面有人在喊“小伙子”,这声音有点儿熟悉,难道是喊我吗?我好奇的回了回头,发现刚才那位老太太向我“跑”来,我定住了,满脸的疑惑。
“小——小——伙子,你——你的相机”老太太大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的对我说。
我赶紧摸了摸口袋,刚才走的太急,相机漏出来了。我连忙对老太太说了几声谢谢。
“来旅游的吧!”我使劲点了点了头“前几天下雨,石头老滑了,有的都长毛了,小心点!”老太太操着还算正规的普通话说道。
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一段洒着汗水的路,一句句的叮嘱,这就是感动。看着她渐渐消失的背影,我想起了太多…………
临近紫霞湖时,清脆的笛声灌入耳中。紧走了几步,就来到紫霞湖了,面积不是很大,却好不热闹。湖水中游泳爱好者爬着,追着,赶着,湖边的草坪上,石凳上,木椅上挤满了人,有遛狗的,下棋的,闲谈的,当然还有那位吹笛子的。我随意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望着这群人。或许是我在同一地方呆的时间久了,一位戴眼镜的老大爷朝我走来。
“来旅游的吧,哪地儿啊?
”嗯,山东来的,国庆节来这儿玩玩。”
“山东,好地方,人杰地灵啊”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一番交流后,我们越谈越交心,把我来南京来的行程想法啥的告诉了他。
“玄武湖风景很美的,但它的名字你解释的不对,以前玄武湖叫北湖,后来有一龙王的传说,大体就是,宋文帝因为看见黑龙吐玉,就叫北湖为黑龙湖,因为“玄”也就是“黑”和“北”的意思,所以后来也改叫玄武湖了。”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这附近还有什么景点吗?”
老人推了推镜框,指着湖的北面淡淡的说,“山坡上面有个正气亭,原是蒋委员长想要修建的终老之乡”。我望了望北坡,密密扎扎的树下确实有条石砌的小道通向上面。我们俩一南一北,一老一少,聊的不亦乐乎。这位老人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没有丝毫大城市的架子,而他的睿智、博学、并且平易近人,更是令我深深的折服。
我循着他指引的路走去正气亭,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了半个小时才到,果见群山中一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亭后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看后才知道“正气亭”三字为蒋介石亲书,写的苍劲有力,并撰楹联一副,上联“浩气远连忠烈塔”,下联“紫霞笼罩宝珠峰”。这山,这景,配以这亭,本是天造地设,可惜的是加之此人,就煞风景很多了。呆的时间也挺长了,也该对游玩半天的孝陵园说声再见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今天月光很好,于是就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随便走走,随便看看。一个人慢慢的走着,总显得冷冷清清,幸亏还有这淡淡的月光陪着,总不至于凄凄惨惨。此时想起朱自清的这么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意境确有几分相似。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徘徊的走着,自然想到的事很多。
三毛曾经说过“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就像今天一样,满怀着希望去游玩中山陵,结果失望而归。而反观误打误撞到的明孝陵,就无所谓什么希望,什么情绪掺杂在里面,自己轻轻松松的来,反而收获颇多。相比起来中山陵,明孝陵公园更像是金陵人的世外桃源,这儿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大声的喧哗声,没有热闹的叫卖声,却有大城市少有的安谧、闲适。在这儿可以让自己疲倦的心灵得到休息,让自己闻闻泥土的芳香,远离灯红酒绿,远离金钱、权力。生活就是好开玩笑,本来想着去中山陵大饱眼福,却在明孝陵得到安慰。
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回到了旅馆,躺在床上,思绪乱飞,我的心,孤舟似的,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做了个美梦………… 2012.10.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