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针对想在市场上疯狂的早教幼教课程发言的,后来发现其实孩子的选择,也是大人代劳的,所以,一回事。
如题,感觉好就真的好吗?
总是看见孩子被送到了早教班、兴趣班,甚是兴奋,想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还特别踊跃的一去再去。推销员一再给父母煽风点火:你看孩子多喜欢,来吧来吧。有的父母确信了,孩子喜欢啊就一定好啊,不然他怎么能这么高兴。有的父母疑惑了:真的合适吗?
所以,问题是:感觉能不能作为选择的标准?
看情况。
首先明晰你的目的。
如生活,我们为的就是感觉好,那所有令自己感觉的事情大可去做(吸毒类另说)。如买衣服,目的是在能力范围内买到感觉好的,那感觉就不能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但是能区分开自己的目的,是需要足够的觉察功底的。
举例:我刚刚结束今天的口语课,恰恰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J,一个是K。两者都是英语为母语,但是在J的课上,我大多时候受挫,觉得自己很基础,因为他会纠正我很多单词、发音、短语、时态、地道表达,我觉得自己像小学生。只能从最基础的补起。
但是上K的课,我每每都信心满满,能量爆棚,why?因为在他的课上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的表达,我觉得很好啊,你看我说的这么好,脑子里想什么都可以说出来,我水平很好嘛。哪有那么basic。
于是我开始动摇,是不是J不适合我,是不是他不专业,是不是我不该上他的课了……
于是我回到了最原点:我上口语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能够自由表达。K的课上看似我自由表达了,但是这自由的前提是每个问题我都准备过了,怎么说、用什么词我都查过网络了,当然可以自由表达,但是这是我想要的自由吗?不是,因为和来外对话,他不可能提前把问题给我啊。
在J的课上,我常常卡壳是因为他从来不按照教材问,抛给我的常常是自由开放我没见过的问题。这样的对话才更接近我的目的。
所以,如何选择当然不能按照感觉。
但是感觉的意义何在?
感觉会时时刻刻跳出来提醒我们,想烟雾一样弥漫。大部分感觉服务于我们最终的目的,让生活感觉好。迈向这个最终目的时,其他的目的都是次级目的,如何让完成次级目的的时候感觉也好呢?
努力找出原因,努力改进。
如何让我在J的课上感觉好呢?
努力记单词、记短语,多多练习发音,当我技能越来越高感觉自然也就好了。
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感觉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目的才是,但美好的感觉是美好的辅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