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教育
读陶行知5: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读陶行知5: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4:10 被阅读81次

          史上教育家,皆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识,不做现实的跟随,更基于现实批判和反省,将眼光投向后生学子和未来社会。其价值,也有不见容于世,但多于身后发现,不断提起、复制、借鉴、效仿和升华。

        去冬的暴雪,造就了不期而遇的假期。阳台朝阳处,以窗外飘雪为伴,多日翻阅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借助作者对《论语》的“横”、“竖”读,还原真实孔子、拒绝当“圣人”的孔子,工作、旅程和生活中常处不堪境地的人间真孔子。

        比较孔子,陶行知也有多处相同:办学、讲学、访学和见地,正所谓,“学在民间”,教在当下。

    陶行知工作场所照片

        [从野人生活出发]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及其附属各小学(中心学校),只是陶行知和他的同仁“平地起高楼”壮举的启程,而非终结。从校舍到师资,从管理到招生,几乎“零起点”。创办其时,师生的生活,外人看来连当时农民的条件都不如。

        但是,陶行知抱有极其乐观的态度,“原始生活虽说不到,但是一部分确是野人生活,我们这里的教育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他倡导“做中学”,甚至“做中办学”,不断加深自我价值的认同,“没有到晓庄以前,没有住在晓庄以前,我们对于这些生活需要简直是一知半解,嘴里虽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心中那里觉得到啊。我们从野人生活里面感到人的身体是不足以应付环境的。我们觉得人类要想征服天然势力,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我们自从尝了野人生活,对于工具觉得万分重要,没有生活工具,简直不必空谈生活教育。可是朋友们不要误会。我们不是要做羲皇上人,我们的黄金时代是在未来。我们从野人生活出发,不是没有出息,开倒车,要想长长久久的做野人。出发的号令已下,我们要向极乐世界去探寻了。”

    陶行知等,编写的脍炙人口的歌谣

        [生活教育的关键在工具]

        其“生活教育”,是受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面对当时贫弱的现实,多数人没有机会受教育现状,而倡导和推行的教育思想。

        他说,“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它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它们用的更加得当些。”

        他极力反对教育“从书本到书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进而不赞成“中体西用”的时下观点,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

        当然,这也是他思索王阳明“知行合一”认知逻辑的方法论结果,并继而提出“教学合一”,而不是教与学的分离。

    源自王阳明哲学观点的思索

        他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

        [出头处要自由]

        他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很深。这一思想体源自英美,有所中国化,对于陶行知这样的“海归”,自然熟悉而亲切。他赞同孙中山的平等观,进而阐述“真假平等”,“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大家在政治上要站得一样平等,经济上也要站得一样平。”

        他也赞成孙中山关于当时中国自由现状的分析。孙中山说,“中国人不是不知道自由,中国人的自由,实在是太过了。”所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中,并不以“自由”做口号。

        “按中山先生的意思,说到自由是要求国家之自由。国民革命成功之后,团体能自由,个人不能自由。中国之所以弄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大家私人的自由太过,不注重国家之自由。私人的自由,既然太过,则各人有各人的主张。所以中国人大多数是无政府党。我们中国人的骨髓里,都含着无政府主义。”

        在接受孙中山主张的前提下,陶行知进一步思考,“但是革命成功以后,个人可以不要自由,这句话,我很怀疑。因此我常想着什么地方要自由,什么地方不要自由。”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讲“自由”:友人曾经告诉他种山芋的感想,“底下可以安根,上面可以出头,山芋乃可活。”

    陶行知的教育观,今天各教育机构随处可觅

        陶行知幡然醒悟,“出头处要自由。”树也是如此,只要有了破土的出头的自由,就让它自由的生长,而不是压制。“如果我们现在只许树长五尺,不许它长一丈与十丈,那世界上不是无成材了吗?因此,我们要使它们尽量自由长上去。”

        由山芋说到树,由树木推及树人,乃至家国,陶行知接着说,“个人能否得到出头的自由,是在乎个人之反抗与努力;国家能否得到出头的自由,那就非靠民众之努力与奋斗不可了!”

        在他的心中,全部的国民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然后生长,正是其教育救国的路径,以及乡村教育等一切教育付出的价值归依。在给友人的对联中,他形象地表述了这一主张,“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

        他声明,上联出自中山,下联是自己的解释。

        但凡阅读教育家的著作或演讲,若非出自西方近代科学理论和古代中国文言,往往并没有阅读的障碍,往往于浅显处有顿悟,在寻常处见反思。

        这些都是比喻,迁移和思辨性思维的妙处。本节最让人获得点醒的正是将教育的平等,比喻出山芋之出头,其义理似乎立即不言自明。

        每每回想起陶行知在做中办学的野人生活,在这避雨的午后,持有安逸地品读,甚至于慵懒的状态,对先辈生出更崇高敬意的同时,心中也萌生出更多惭愧。

        [注]  源自上篇 中国教育改造:从野人的生活出发/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如何教农民出头?/平等与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陶行知5: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nz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