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荷塘”

作者: 林小妮Eama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20:16 被阅读4次

    文/林小妮

            小时候读景,长大后才懂得里面含有的感情。

            对于荷塘的喜爱,最初的起源于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那时候知晓采莲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尤其是用衣服兜着一大捧的莲蓬,幸福感爆棚。剥开莲子,水嫩的晶莹剔透的莲子剔去碧绿的莲心,香甜可口,那时候一个下午的乐趣基本就是采莲子,吃莲子了,能够开心的像个得到零食的猴子一样。

            慢慢的学习了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时读这句诗的时候,非常想去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美景,波澜壮阔的叶子覆盖了整个西湖的水面,看不到边,点缀的荷花成了别样的风姿,站在那样的湖边,会被清香醉倒吧。现在再看这首诗,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是晨晓时分,六月中旬的清晨,天气还是会有些清冷,也许是晨雾缭绕,才会有无穷碧的感观吧,早晨视线并不是很好,怎可看出荷花别样红的姿态呢?更多的倾注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希望用眼前的美景留住友人,再多看几眼,“你看眼前的景色多么漂亮呀,不要急着走嘛!”最后,也不知道林子方有没有多留几日,再欣赏荷塘的美景。

            后来学习了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时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还特地去种有莲花的池塘里观看了一番,莲藕确实生长在淤泥之中,但是刚出淤泥的根茎枝叶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沾染淤泥的痕迹,一场雨水下来淹没了茎叶,很快又会重新露出水面,碧绿的如玉盘般的叶子蓬在水面上为鱼儿嬉戏避荫提供了场所。还特地的去荷塘里扒了一颗莲藕,莲藕的身上却全是淤泥,清洗干净之后,削掉微黄泛白的表皮,露出的清脆可口的果肉,吃起来丝丝相连。我想当时诗人写的莲花可能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吧,笔直的茎,翠绿的叶,清新的花朵透出益人的香味。现在读来,更多的是表达自身不愿同流合污,能够洁身自好的感情。可真正做到,真的好难,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朋友,不知是自己情商低还是被孤立。荷花真正的存在,看似成群接片的,实质上,每一颗都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绝不会和别的荷花缠绕在一起,无论是露出水面的还是埋藏在地下的,都是自有自己一片天地的存在。渐渐的好像明白了当时诗人的感情,如今也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即使毫无作为,也要坚持本心,做好自己的事。可如果没有“同予者”一根枝叶真的会经不起风吹雨打,轻易被折断。那样,我宁愿做一颗空心的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朝着一个目标不放弃,经受任何打击还坚韧。

            昨天,又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当时执迷于作者的景观描写,就是现在,我也写不出老先生的那些语言。水里的明珠,天上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都是极有吸引力的景致,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睛。丛生的灌木,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让人的内心有一丝的胆怯,但是先生却感受到“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是怎样坦然的心境才能够体会到的境界。无惧鬼神,即使深处黑夜,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务,勇敢的直面未来,这是身兼正义与勇气的人才具有的品质,让人敬佩。也许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黑暗现象的不屈服,魑魅魍魉,各有千秋,但也是光与影俱存的,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的一种坦然接受的表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特地在自家的荷塘边蹲踞,想要享受一下先生所描写的景观,所看到的景象与先生描写的所差无异,只是没有听见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与墙角的蛐蛐叫成就了浑然天成的乐章。还有摇着蒲扇不停的拍打蚊子的声音,本想静静的享受一下荷塘月色,可无奈被蚊子请回了屋。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做个独处的自由人,是多么的心安与幸福。现实中有很多让人无可奈何的事,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也许暗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想要寻求一份心安,只有守住本心,看尽繁华却能够领略自然的一份清醇,做本真的自我。

           

    夜间的荷塘 又见“荷塘” 家里的老牛 水牛 白天的荷塘 荷叶连连

    又见“荷塘”,景没变,人没变,变得是心境,褪去了青涩无知的面孔,多了几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守住内心的半亩方塘,做一个自由人,热闹终归于平静,人生最后于尘土,坚定自己的目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见“荷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nz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