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hé)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
静气,更多的是一种修为和涵养,是需要修炼的,与之对应的是浮躁,傲慢无礼,静气首先是尊重和敬畏,一个人,一件事,往往远比其所表现出来的更加深邃,更加的复杂和多变,凡事要有敬畏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有知之于无知,总是一个小小的分子,生有涯而知无涯。于事如此,于人更是如此,一个个孱弱的外表之下的,一定是一颗颗无比坚强和勇敢的内心,只是没有时机表现出追赶朝阳般的激情而已。
静气确实需要修炼,需要文化的熏陶,需要诗书的涵养。正是基于知识和博学,才可以更为深入地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可以以俯视的角度去审视,高度决定了境界,这里面的高不是居庙堂之高的高,而是思想意识的高度,更多的却是人生哲学的高度,而朴素的哲学内涵来自于文化的熏陶,所以很多朴实的人们依然可以俯视所有。
静气需要正气的支撑,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有“无欲故静”的说法,无欲则刚,只是一种虚幻的追及,此处的欲应该是无我的一个境界,很多的时候,跳出三界外,不计个人的得失,于事情才可以看得清楚,斤斤计较于个人,那么自然会心烦意乱,不能专心于事情本身,考虑的因素太多,自然也就失去了静气。
自然沉着冷静是有前提的,有备方可无患。凡事都是要有所准备的,尤其是针对大事,没有敬畏之心的话,也就不会放在心上,自诩为藐视一切,岂不知真真实实在藐视自己,是对自己过往付出的不珍视。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有了好的过程,为什么不期待好的结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颐养静气,养浩然之正气,才可以遇事不慌不乱,可堪大任……
有静气,绝不是简单地看淡一切,看破红尘事,神马都是浮云的,还请飘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