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笔下的雨仿佛是一个知农事,急民需的善意君子,随着春风而落,不惊动他人,在无知无觉中滋润着他所眷顾的人和物,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生命就像出生的太阳试图用不断增强的光芒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存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笔下的雨是急促的,是狂暴的,漫天的乌云、远处的山峦、急促的雨珠令苏轼不由自生陶醉于眼前的美景,疯狂过后确实让人透亮的明净,天与山与水浑然一体,蔚蓝包围下的宁静像是告诉苏轼,刚才的暴风骤雨是一场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尽了秋天的凄凉,人生的美好需要衬托,可悲惨也需要铺垫,与春日景色的对比,秋天格外凄凉,“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雨就像愁绪一丝丝的沁入人心。
印象中,有很多的人喜欢雨中漫步的感觉;书籍中,有太多的作者描述了雨中思维的碰撞;而我的记忆中,有很多时候自己沉浸于雨中玩耍的欢乐。

幼年时期的雨应该是夏雨吧,因为那珍珠般大小的雨滴落在身上,还有些疼,我和朋友喜欢坐在门前的屋檐下对着滴落在地上的雨珠发出清脆的笑声,那个时候的自己还不明白雨滴落地为何会有飞溅,可喜欢猜测的儿童总会骄傲的向小伙伴炫耀自己的聪明,对着不断飞溅的雨珠会说:这就像弹珠一样能够反弹。幼稚的话语却往往会引出一系列的赞叹声,哪怕之后因为学习了知识后明白雨滴之所以飞溅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冲击力与地面上相撞时候使原本一体的水珠向四周扩散而形成了飞溅的现象,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去纠结其中的原因,因为当时更重要的是那些猜测的快乐,正如人的一个生理特点:随着脑海中记忆的增加,却会逐渐忽略记忆中事件的结果,反而记住事件发生过程中令自己内心产生波动的情绪。
再长大些,好像跟喜欢春雨,不用担心像夏雨时候那么的大,也不用担心像秋雨时候那么的凉,丝丝的雨滴不细看甚至容易忽略,可远望却能够清晰的分辨出于晴天的不同,朦胧的风景像是被雨蒙上层层的细纱,那种感觉就像是早期的电影,荧幕中会出现一些线,增加了电影的质感,却也模糊了人物的身影。农家有这样一个词语“倒春寒”,春天反而是寒冷的,春雨也是透着寒气的,可它单薄而细微的存在令人们忽略了它的刚劲。
今天很幸运,唤醒我的是屋外那雨珠与玉盘相撞的声音,穿起衣服走到阳台上,看着眼前被雨水击打的景物,整个世界仿佛明亮了几分,自己都诗歌和散文时候,总是羡慕诗人和作家的敏感和多情,细腻的观察让他们的世界仿佛不知道什么是静止,哪怕是没有风的天空中也能够出现流动的风采。这种情绪放在自己身上,去观察依旧缺乏点耐心,看着水中游动的鱼,不禁在遗憾为何没有在雨较大的时候出来看看,看看那些鱼如何应对这漫天的风雨,看看那远处被高楼包围的一片空间如何冲破封锁,与外界相连,看看那雨水击打的大树底下所庇护的小世界是如何在匆忙中找到自己的安居之所。如果把自己幻想成为他们的其中之一,自己会是怎样的,自己的思想会在这天地之间包裹自己,引导自己么?
人的心情起伏大都来源于自己的期待,期待什么呢?也许在某时某刻仅仅是期待那与天地互通的一刹那,好似世界所有明白了我,也好似我明白了世界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