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台湾作家黄淑文的书《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已有一段时间了。心中还是会时时激荡着书里那种灵动飘香的感觉。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教养,就是找回自己,忠于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看似简单的一个期望,每个一路忐忑走来的妈妈都知道,这里面的分量有多重。
推荐序里面是我喜欢的童书妈妈三川玲写的《妈妈的初心》,其中让我陷入深思的是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当妈妈?答:让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体会作为女性的奥妙,让自己可以深度参与另一个生命的成长,见证他长大成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修正和检验自己的生命。我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成熟、喜悦、安定、平和、洞察世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自我实现且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孩子在迈向他的人生目标的路上,我能够做些什么?答:和他一起探索,引导他深入思考尝试,为他尽可能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并成为培养他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引领者。
平心而论,这是个很高的目标。即使是我努力经营自己多年也没有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我依然没有停止生长,任何时候,只要我愿意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我坚信这并非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黄淑文生长在台湾的一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美好的自然风光滋养了她温暖灵秀的气质。成长过程中,她不乏对自己父亲的深情回顾,直言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深,那种深沉却倔强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自己。年少时不懂父亲的自己有了裂痕,长大成人之后反倒是对父亲的情感愈久弥新。她遗憾自己没有坚持儿时的梦想,几次不经意的创伤体验,让她放下了自己曾经对于画画和跑步的热爱。反倒是两个孩子,哥哥喜欢跑步,妹妹喜欢画画,这唤起了她内心深处对于未完成的童年梦想的追求。于是,35岁之后,开始勇敢的辞去公职,醉心写作,重拾画笔,也看到了一个从未发现过的更好的自己。
我发现自己和淑文的几点相像之处。其一,都做过老师,其二,都喜欢写作,其三,都有未完成的梦想(她是画画和写作,我是翻译和写作)其四,我们都在30几岁的年龄有了重新自我审视的意愿并且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都愿意做一些改变和探索。区别是我没有她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但也能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精进中重塑自己精神内核的硬度和密度。人,因为相同而欣赏,因为不同而学习。
关于此书,印象还有比较深刻的地方在于淑文和孩子相处的过程里所展现出的人性的自然和真实。之所以她倡导有机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的特质是那么自然和真实。她从不在孩子面前刻意掩饰自己的不足和脆弱,但也永远尽己所能的守护着孩子完整的精神和心灵家园。她可以哭泣也可以玩笑,不管怎样,依然不妨碍孩子对她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可。无论是妹妹想在院子里住帐篷到天亮,还是儿子请求和老公骑摩托百里,她都会极力支持孩子们的决定。
淑文定义的有机教养,就是让爱可以自由流动。流动的爱是活的,彼此有来有往,相互关心。爱与被爱本来就应该要对等,绝不是妈妈单方面的付出,失去自我。淑文眼中的爱是孩子和母亲之间适当的爱与成长的空间,既然是爱就允许犯错,不完美和改正。既然是空间,就允许对方呈现彼此最真实的样子,不管是好看还是狼狈。她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会教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曾几何时,我深深的感受到爱-这种随处可见的字眼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讲却是最最陌生的情感。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高要求、高期待;父母把自己对于人生的不满、惶惑、失望、焦虑的情绪毫不掩饰的释放在孩子面前;父母控制着孩子的言行举止,代替着孩子的选择,言语暴力着孩子展现出的生命力,放佛成为了父母就可以对孩子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殊不知,本是成长中积聚痛苦伤痕的父母早已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不自不觉施加孩子伤害的施害者。
我无意去追究谁之过,我只想知道我们怎样打赢这一场看不见硝烟但却旷日持久的精神战争。爱关乎情感、关乎能量、关乎能力,关乎心智的自我养成,每一项说到底都是一场旷日持久又反反复复的内心战。它穿插在我们生命中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事件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轨迹。
淑文的解决之道是和问题和谐共处,去回忆里与过去握手言和,去当下勇于尝试,去未来获取力量。这一点和我的体验不谋而合。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是一股多么温和而又持久的力量,它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弥补儿时不经意间留下的伤痕,它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鼓足战胜自我的勇气,它让我们一次次失去信心过后又再次鼓起,就像是断裂的蚯蚓和壁虎的尾巴一样,总能在总总伤害过后获得自愈的力量。
女性是一种如此坚韧的生物,每个月要流掉那么多的血液,要经历漫长的生育痛苦,要面对外界的喧嚣和压力的同时还要在内在保有自己的完整和体面。女人当然可以不用那么完美和坚强,她需要周围家人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时时的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在某时某刻表现的不那么坚强和勇敢,她需要更多的为自己赋能,更好的在时间的流逝中尝试着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存在方式,而这需要阅历和时光的加持。
淑文是智慧的,她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面镜子,时时照见自己内在的不安和缺失。也把自己作为孩子的一面旗帜,时时指明方向,展现可能,给予孩子信任和力量,从而做出选择和判断。彼此照见的过程正是互相赋能的过程,从而,也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这样是我们养育子女最大的意义所在。
如果不能有机会重新活一次童年和少年,那就和孩子一起踏上重塑过往之旅,生命总会在相互守望之中照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