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算是自我放逸过度了。
知行合一,我一直认为,还是要偏重行的。
心学能够吸引我,就是因为它空谈少,而实干多。
《传习录》 一书,通读下来,也是空谈很少,而浅显易懂,除了徐爱篇有点晦涩,其余的名篇大多都是可以从字面上来明白的。
其中大部分的篇幅,反反复复说的就是那极为简单的致良知,阳明晚年几乎直说致良知,那是因为这个致字,是极有分量的。
阳明之所以不同于那些让人反感的书呆子的原因,也在于他的务实。立德 、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但是,真正能够鼓舞世人的,让读书人从酸腐气中振作起来的,其实还是阳明的立功。倒不是说立功最重要,而是正是阳明的大功,印证了他的德行、印证了他的心学,证明了良知的力量!!!
阳明他曾经也对自己的致良知感到怀疑,但是他用他一生证明了,他是对的。
这也是他与那些平时满口道德文章,遇事只想着以死报君王,博个好名声流传后世的那些书呆子们最大的不同。
所以,行,才是心学的入门的基础。
虽然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一,知行合一,可是,道理,谁不知道呢?明白个道理,而不去做,也只是未成之知,算不得知。
只是,我最近怕是走了极端。
茫茫荡荡只是去做,却没了一个认知和追求在里面,却只是冥行妄作。
这其实,是《传习录》里,一开始就谈到的弊端啊,我绕了一个圈子,算是又回去了。
今天与友人在一起聊天时,孤山说到有时候刻意的去磨练,其实效果要比平时日漫不经心的带着去做要有效果的多,这句话却一不小心让我反省到我最近的心态。
功夫是做了,拳头是打出了,却没打在肉上,只是打在了空气里。
无用功而已。
看来,这修行,终归还是要时时自省,反问内心。
不然,只是离正途越来越远而不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