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记再读《围城》

记再读《围城》

作者: Julyling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21:38 被阅读113次
简书APP

之前在电子书上读完《围城》,书中故事引人入胜,但要想深入还得看纸质书,书到手后再读了一次。

提到《围城》,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婚姻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书中提到这句话是在第三章,哲学家褚慎明谈到朋友罗素的婚姻时说到的。原文是这样:

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说是婚姻仿佛围城,实则人生处处如围城。


故事围绕方鸿渐的感情、事业展开;书中细节刻画无不耐人寻味,有流连忘返之感。 从中可以领略各个人物背景各异,性格各异,但所有的人物无论角色大小、人格高低,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都无一幸免地被作者揭露了其人性的弱点,让读者能明显体会到其中的批评和讽刺之意。

方鸿渐,故事的主角,是软弱无能的,是优柔寡断的,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工作中,他的这些特点都一一尽显;

对于方鸿渐的不学无术,书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依据,第一章的这段文字就直接给了我们他的这个形象: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买了学位应付岳父和父亲,说他虚伪可又虚伪得不彻底,在虚伪和正直间徘徊犹豫;敷衍了父辈后他坚决不再提自己有此学位的事,就连找工作也绝不用,俨然一副诚实刚正的模样。


方鸿渐的感情与四个女人紧密相关,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还有一位周家小姐,他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在留学期间就已经去世,不过也正是有这样一位未婚妻,才有了岳父大人的资助,才有了出国留学。此外,还有回国后岳母周太太张罗相亲的张小姐,以及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汪太太做媒的刘小姐,方先生本不愿相亲,自然与这些小姐们也无情感可言。

鲍小姐是他短暂的情人,准确来说,是鲍小姐主动引诱的他;苏文纨是曾经爱他的,但也说不上用了真心;唐晓芙是他动了真情爱过的;而最后孙柔嘉却成了他的妻子。

方鸿渐和鲍小姐船上短暂恋情

鲍小姐说方先生像是自己的未婚夫,由此让方鸿渐想入非非。他两之间的情分只是在船上无聊日子里的调味剂罢了,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感情。只是在最后鲍小姐态度突然改变时,方鸿渐还是对这一小段感情的结束感到疑惑不知。

好在他自己也并不爱鲍小姐,只是觉得被她欺骗了,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和鲍小姐的感情,文中是这样总结的:

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是日子久了,肉会变味。反正自己并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什么可怨。


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感情

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感情也是始于船上,早在鲍小姐引诱方先生前,苏小姐就已经将他视为目标,不料被鲍小姐捷足先登了。

苏小姐本是自视高贵的,对于她为什么突然看上了方鸿渐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大学的时候,苏小姐眼里未必有方鸿渐,那时候她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好的衣服,一直没穿,忽然发现已经不时髦了。

她对方鸿渐家室略有所知,所以就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苏小姐和方先生最后是不欢而散的,酿成这样的结果与方鸿渐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敢拒绝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明知不爱苏小姐,在他心里苏小姐格外做作不真实;可对于苏小姐的暗示他从来都不拒绝,不是不想,是没有勇气。

在船上苏小姐为他洗手帕、钉纽扣,这些看似有深远悠长关系的举动,让方鸿渐感到恐惧;回国后苏小姐一次次邀请,方鸿渐也都欣然前往,而每次去了苏家后他都懊悔这次多去了,话又说多了。

直到在月光下他吻了苏文纨后才真正感到大事不妙,这才慌忙写信告诉苏小姐自己有了心上人。这封信的结果是唐晓芙和方鸿渐彻底决裂,苏文纨自己和诗人曹元朗结了婚。


文中苏文纨不但虚伪做作,而且富有心机。

她处心积虑让表妹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产生间隙,故意对方鸿渐说:

“这孩子人虽小,本领大得很,她抓一把男朋友在手里玩弄着呢!”

苦心孤诣防着唐晓芙和方鸿渐单独见面,自己称病不去吃饭,也要三番两次打电话去确认唐晓芙没去和方鸿渐吃饭。收到方鸿渐的信告诉她自己有了心爱之人的事情后,苏文纨又想尽了办法挑拨唐晓芙和方鸿渐,最终使得他两也走向分手。


苏文纨虽和长着如四喜丸子脸的曹元朗结婚了,但书中的这样一句话讽刺了她可以把爱情都当做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她不嫁赵辛楣,可是她潜意识底,也许要赵辛楣从此不娶,耐心等曹元朗死了候补。


后来再见到方鸿渐夫妇时,趁机把夫妇二人都羞辱讽刺了一遍,话语尖酸刻薄,连眼神也是伤人的。


读者大都会认为苏文纨这种人诡计多端,招人厌烦。

在我们周围,这样类型的人也并不少。他们为利是图,轻践感情。表面上的一切都是伪装的,没人能得到他的真心,或许于他根本就不存在真心。所以这样的人也不会知道卸下伪装后,单纯、耿直是个什么模样,也许对幸不幸福也麻木了;只是这样的生活终究是不会舒心的。


方鸿渐与唐晓芙

全篇写唐晓芙的文字并没多少,在短短的篇幅中尽展现了作者对唐小姐这个角色的偏爱。书中大小角色都被钱钟书先生给批判讽刺了一番,许多的小人心态、丑陋言行都躲不过作者尖利的笔头。

唯有唐晓芙,她单纯惹人喜爱的形象让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了这个浑浊的围城里还存在一抹清冽的溪流,这代表着希望。或许只有唐小姐不会在城里城外疲于奔命,因为她可以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过得踏实坦然,不用伪装做作。

杨绛先生在前言中写到: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在苏家初遇唐小姐,方鸿渐就被她特有的气质吸引了。唐晓芙,人如其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脸上有两个浅的酒窝,不用调制和粉来仿造好颜色;眼睛不大,但灵活温柔;牙齿漂亮得让人想成为她的牙刷;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制,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正是苏文纨的咄咄相逼、处处谨慎才促成了唐晓芙和方鸿渐第一次单独一块吃饭。饭后他们达成了共识,朋友之间的情谊要书信来联系,电话是最不真诚的。

后来方鸿渐的生活,不是在给唐小姐写信,就是在等她的回信。

第一次吃饭后,唐小姐说自己是不会爱上方鸿渐的,因为在她心里爱情绝不是这么容易的事,这样简单得来的爱情反倒让人不安心。

唐晓芙的爱情观显然和表姐苏文纨是彻底相反的。可是在后来那么多的书信和你来我往中,唐小姐还是不会爱上方鸿渐吗?要不是苏文纨从中作梗,他两或许真会成为夫妻。

可作者偏没有促成这桩婚事,细细想来,方鸿渐的确不能娶了唐晓芙;那样的话,唐小姐也会无可避免地陷入这座婚姻的围城中。


方鸿渐与孙柔嘉结为夫妻

与唐晓芙分手成了方鸿渐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重要分界线。失恋的同时也失业了,失恋的痛苦加上周家岳母的鄙夷刻薄让方鸿渐的生活陷入了极其低迷的状态中。

等接到赵辛楣的邀请,告诉他可以前往三闾大学任教的时候,围城的大门就在渐渐为方鸿渐打开了。

新的工作机会也给了方鸿渐开始新恋情的机会,他和孙柔嘉似乎没有恋爱就走向结婚。

不得不说孙柔嘉也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女人。

在船上她单纯得像个孩童,要方鸿渐讲飞鱼、讲大鲸鱼;方鸿渐总以为她是个柔弱似水、楚楚可怜的女孩。她故意用陆子潇写信的事来获得方鸿渐的帮助,呈现出一副对方鸿渐惟命是从的样子;

后来又谎称陆子潇写匿名信给她父亲,说是陆子潇造了她和方鸿渐的谣;这更是给方鸿渐莫大的压力。

孙柔嘉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方鸿渐的软肋,在众人面前寻求他的保护,让大家都以为她和方鸿渐在谈情说爱。终是如愿以偿,一步步让方鸿渐和自己订婚并结婚;二人全然不知他们正在走向爱情的坟墓。

订婚以后孙柔嘉才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订婚前和订婚后的孙柔嘉判若两人,至少在方鸿渐这儿是,如果说订婚前她展现的是处处可怜,要人保护的样子,那么订婚后她就是一个很有主见而且固执强势的人。

书中描写他两订婚后的文字大多都是吵得不可开交,一言不合就开始吵架生气。等到后来结婚了,要面对两个家庭时就更是如此了,互相不喜欢对方的家人,难以和睦相处。

孙柔嘉成了方太太,方先生几乎就没了自由、也失去维护自己主见的权利,事事都任由孙柔嘉摆布。日子在日复一日的争吵中痛苦地挣扎着,夫妇二人都被这毫无生机的婚姻折磨着。

结局是伤感的,直至分离两人都深埋在浓浓的怨气中。


纵观方鸿渐的感情史,只有在追求唐晓芙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他血液的沸腾、情感的热烈。与唐晓芙分手后的痛苦也是真真切切的,仿佛天地万物都发生了变化。

或许他对自己的爱情有过一千种设想,可唯有与孙柔嘉的结局没有走进过他的思想中。无论原来把爱情和婚姻想得有多么伟大神圣、轰轰烈烈,最后也走入了“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的境地。所以我们把更多的同情给了方鸿渐,可其实孙柔嘉在这场婚姻中也是可怜的。

都知道方鸿渐不爱孙柔嘉,两人确定关系时,方鸿渐感觉身心疲惫,想的是没精神对付了,连孙柔嘉期待的吻他也忘了。到底为何这段姻缘就促成了呢?别怪命运缘分捉弄,世间有多少方鸿渐就有多少孙柔嘉,有多少孙柔嘉就有多少方鸿渐。


书中大小人物皆被讽刺

说《围城》是一部钱钟书版的《儒林外史》一点也不过,除去唐晓芙,书中大小人物都被作者讽刺批评了一通;在我看来赵辛楣是个受批判不多的角色,只是在最后也因与汪太太之间不光彩事件被迫离开了三闾大学。

方鸿渐的懦弱、苏文纨的做作、孙柔嘉的虚伪等为我们熟知,实际上用懦弱无能、虚伪做作这些词并不足以概括他们,但这些词也不只属于这些角色。

曹元朗身体肥胖,笑容在脸上留下的痕迹是一圈一圈的,就连和苏文纨的婚礼都没被放过:

曹元朗穿了黑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看他带的白硬领圈,给汗浸得又黄又软。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像洋蜡烛化成一摊油。

他写的《拼盘姘伴》同样是被讽刺的对象,他的新诗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着西文。

除了上文中提到过的这些角色,鲍小姐风骚,其姓是取自“鲍鱼之肆”之臭;周太太说话刻薄;周家小舅子效成总是让鸿渐帮忙完成作业;张先生说话里嵌着英文;沈太太胭脂熏人;范小姐矫揉造作;褚慎明多愁多病身,随身带有保喉、补脑、强肺、健脾等药片;李梅亭最贪小利,和顾尔谦两人为了省钱要坐房舱,还拿把头等票让出来一事卖了个人情。

此外,陆子潇、高松年、汪先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孙柔嘉的姑母,方鸿渐的弟媳、侄儿等都被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讽刺了一番。连管房舱的阿刘、客栈里的王美人等无名小卒也没躲过笔尖。

每个个体思想都有与生俱来的卑劣,都有值得被批判的性格习惯;放眼看去,他们也只是在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而已,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相关文章

  • 记再读《围城》

    之前在电子书上读完《围城》,书中故事引人入胜,但要想深入还得看纸质书,书到手后再读了一次。 提到《围城》,想必大家...

  • 人生何处不围城

    人生何处不围城 ——再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兼对我的人生思考 关于《围城》,说是再读,其实与初读无异。25年以前倒...

  • 再读《围城》

    记得第一次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在初三毕业那一年,那时候的阅读纯粹是囫囵吞枣,只记得主人公之间的破朔迷...

  • 再读《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初读围城,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了,小时候读《围城》,囫囵吞枣得...

  • 再读《围城》

    文~林柯榕树下~原创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也是不同的,对于读书这个神圣的事情更是如此。上学时读过的《围城》似...

  • 再读《围城》

    这几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又把钱老先生的《围城》看了个透彻。由于入戏太深,几度魂牵梦绕。总不经意地对号入座,却又不...

  • 再读围城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读的围城,反正是很多年以前了,若不是陈道明饰演得方鸿渐过于精彩,我几乎已经忘记了大部分内容了,再读...

  • 再读《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鸿篇大作,他不愧是一位善用语言的大师,这本小说写尽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作者用幽默而辛辣...

  • 再读《围城》

    半个月之前读了一遍<围城>,觉得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小说写得如此之美,实在是把他老人家笔下的人物,写活了,写绝了! 忍...

  • 再读《围城》

    再读《围城》,不得不赞叹钱老的睿智和犀利。社会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人性。陈道明版的方鸿渐,具备一个知识分子的善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再读《围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uy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