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台寺的念头是早就有了的,怪天气和懒的缘故,一推再推。
清明前一日,晴光大好。是日春阳柔和,鸟语微风,乐游之心,一一具备。午饭饱茶后,数齐手中来回搭车用的硬币,便胡乱哼着些歌儿出发了。
出门前查了下地图,从吉大到斗门黄杨山,需乘坐22、k5转411路公交车,预估三个小时的车程。看到二十几个站名将连成一路漫漫长途,我不禁心生怯意,暗自悔恨忘了带前一天刚买的棒棒糖了。
珠海的路况还是好的,道路宽,车辆少,行车不会频频地开开刹刹。下了k5后,等大约二十分钟,一辆不像公交的公交车驶了过来,车身贴着不显眼的车路号:411。我连忙招手,将信将疑地上了车。
车内十几个座位左右,装修似普通的面包车。第一次去金台寺的游客,莫不再三确认是否去金台寺的。而事实上,它就是411,车速飞快。我暗想,人不可貌相,411亦不可貌相。
一路欣赏未见过之风景,一路冥想,不知不觉已到黄杨山。411驶过山门,驶入寺门,才停了下来。下车看时,已是太阳微斜的下午四点钟时候了。
沿上山的一条桂花路而上,看到多数游人都已下山了。桂花路两旁,悬挂着“水绕禅室静 花开佛国香”之类的对仗。
约莫十一二分钟的脚程,自在严和无量寿阁便在转角处出现了。自在岩前有小池,池水奶黄色,只见数只乌龟和几条鲤鱼探出头来,其身皆不可见。抬头望,便是观音菩萨。同行上山的,与我差不多年纪的一个背着包的男生,拍拍他同伴的肩膀说:“快拜拜,祝你早日成为公干。”他同伴笑了笑。
继续上山约十多分钟,便到金台寺的主体建筑了。金台寺共分三进,由前至后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
天王殿立着两根雕龙石柱,大门两旁的墙上各有一个圆形雕龙石窗。殿内两旁供奉四大天王,中间供奉弥勒和韦驮。
穿过天王殿,可见雕云石梯,拾级而上,便是大雄宝殿。耳边传来阵阵梵乐,循声寻去,却是法堂传来。
法堂有三层楼,抬眼可望见启功先生所题“华藏庄严”牌匾挂在最高层。沿石梯而上,走近法堂大门,一排身穿黄僧衣、披红袈裟的寺僧在堂内领诵,前后各有两三排穿黑僧衣、披褐袈裟的女居士诵经。寺僧中,所披红袈裟上印有浅黑字者,应是方丈弘如大师了。
梵音绕梁,不少游客驻足凝听。
听了一会儿诵经,绕法堂和大雄宝殿外各走一圈后,我才走进大雄宝殿。也许是感到再来一次颇不容易,得向诸位菩萨行个礼。于是头一次那么认真地双手合十,向菩萨发愿,还拜了三拜。以前游六榕、光孝诸寺的时候,并没这么做过。
大雄宝殿外,分别是左文殊、右普贤,天王殿两旁是钟楼和鼓楼。从天王殿望下去,便是王保水库,蓝似鼎湖,色稍浅。
待到下山时,已是黄昏五点钟时候了。斜阳照在同是黄色的寺墙上,光影交错,宁静迷离,恍恍忽如隔尘世。
沿原路而下,又见有“风云观世态 水月证禅心”之语。佛理有余,不足的是联语用电脑隶书体打印,韵味大减。
半路还补拜了观音和无量寿佛。
吃了一根老冰棍,等了一个小时的411,便踏上归程了。同来的一位母亲和她孩子没能挤上车,愁眉等着下一班。411驶出山门,我回望了一眼两旁的大石,上面刻着“金身永在”、“台镜常明”。回到市区,已是掌灯时候了。
说到金台寺,末了还得提一段心碎的历史。话说南宋末年,宋元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展开大决战,南宋兵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余部张世杰率众突围,不料遇风暴覆舟亡,尸漂至黄杨山下,被当地村民安葬。其余旧臣于黄杨山上筑“金台精舍”,有抗元复宋之意。后赵氏后裔改为佛寺,但屡遭兵焚,终至残垣断壁,此便金台寺前身。如今的金台寺,则是后来在黄杨山另选新址而复建的了。此游金台寺,没吃斋饭,也没见到张世杰墓。
至此,忽而想到同住的一室友也姓赵,家在斗门,一问,果是南宋赵氏后人。
——2017-4-8下午
王保水库,蓝似鼎湖,色稍浅。 夕阳照在寺墙上,恍恍忽如隔尘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