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分析——《课程的逻辑》第20章读书笔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分析——《课程的逻辑》第20章读书笔

作者: 一点就通报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3:07 被阅读0次

        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拥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课题时的内心状态。

        一、何谓“学习课题”

        所谓“课题”,辞书的解释有三层意思:所分配的问题,要求作出研究、解答而出的问题;义务。而学习课题是应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或信息,这种课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学习“教材”的方式展开的。这里至少会发生两个事件: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识,这就是理解与动机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就是课题的认知与动机作用的问题。奥苏伯尔和罗宾逊分析了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就是课题的大小,课题的难度,步子的大小和进度。上述变量显然依存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业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而简易课题与复杂课题,动机作用的质显然也是不同的,简易课题的场合,外部动机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复杂课题的场合,则内部动机作用是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集体解决某一课题的情景,这可视为“集体课题解决”,集体课题包含了以概念形成与推理为中心的思维问题、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问题、以讨论为中心的问题等等,斯坦纳从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尝试将课题作了如下的分类:1、可叠加性课题。即每位集体成员的活动是同样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2、析取性课题。即集体成员各自分别解决问题,但不要求每个成员的业绩总和,而只是从各成员的解决中选取正确的结果视为集体的解决。3、补偿性课题。集体的各成员独自作出判断,视各自判断的中庸为最佳结果的课题。4、合取性课题。集体成员必须一致地从事同一活动的课题。5、分割性课题。在集体课题中各成员必须从事专门活动,被分割的课题是析取性、累积性的。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学习者解决直面的问题时,亦即要求学习者求得某种结果时面临其求解方法不明了的状态下,发现手段——目的之关系、以图解决这一状态的行为与思考的过程,谓之‘课题解决过程’。从历史上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科勒的顿悟说阐述了课题解决过程的基本观点,邓克尔则尝试从问题解决的主体—人的立场进行考察。而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则为课题解决过程提供了方法的原理。它主要分五个阶段:1、心智获得导向可能解决的暗示,亦即感到某种困难;2、将所感到的困难和困惑理智化,作为应当解决的问题加以整理,明确其困难究竟在哪里。3、逐一将暗示作为假设来运用,导致观察及收集其他事实的操作。4、理性地推敲,亦即推理;5、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假设,决定取舍。即认识问题、制定方针;收集资料;假设与可能的解决、评价假设、实验与验证。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经常运用分析人类行为的心理学方法揭示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他们把引起变化的因子称为“操作因子”。显然操作因子的数量及其组合决定了课题解决的难度。而课题解决时将会采取何种行为,是依据课题难度同学习者的能力的关系而异的,一般说来可以区分如下几种类型:

        1、再生性课题解决与生产性课题解决。前者是诉诸以往的记忆,据以梳理关系、找到达于一定目标的手段。后者当然要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但要重新加以组合、发现崭新的方法,因此也称为“创造性课题解决”。

        2、试误性课题解决与顿悟性课题解决。前者是指甲法失败了用乙法,乙法失败再改用别的方法,终于获得问题解决的偶然成功。而后者则不凭试误,而是整体地理解问题情境的结构、发现目标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直觉性思维课题与反省性思维课题。前者不靠逻辑推理,而是突然作出判断来解决问题。后者是推敲、批判自身思维方式及假设之妥当性的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决。

       当然,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很难离开情感与需求而产生。但不管如何,从认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随后伴随操作,以引起朝目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就是学习动机。凯勒与苏朱基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理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主要有四个要素:注意、适合、确信和满足。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到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学习课题的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分析——《课程的逻辑》第20章读书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xg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