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看着身边的小家伙见成长起来,无论是从个头还是从心智,日渐成熟。心中无比的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邻居家装修起初的噪声,让我们非常的难耐,渐渐的我们会习惯,这就是感官耐受性的一种表现。再如抽烟的人很难闻到自己身上的烟味。
对孩子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感观上的耐受性,会感觉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变化。而事实是不仅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每天起床都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人有他所经历的故事所塑造。
人的成长由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学习和我们的生理生长推动着向前。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急速的发展成长之中。
在生理心理学中,人的智能由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所决定。四岁的孩子神经连接突出的发展速率,是成人的1.5倍,同时大脑消耗血糖的速率是成人的两倍,所以孩子在四岁左右从生理学上来看是认知的最佳时期。
在发展心理学上来看。孩子0到3岁,主要建立,情感依恋,而3到6岁是规则养成,在12岁到14岁是意识觉醒进入青春期早期,18岁步入成人阶段要进行社会化过程。
在精神分析流派来看。六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意味着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是内化同性家长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学会处理,将来社会生活中三角关系的内化时期。
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流派来看。0到2岁是运动感知阶段,2到7岁是前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2岁到成年是形式运算阶段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在心理学中对于孩子成长的一些关键时期和理论流派,这些知识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孩子的基础。
在这里还可以给大家分享两个理念,有些家长看不到自己家孩子的成长,却经常看到的是自己家孩子的不足。这显然不是感官耐受性的原因,而是对自己家孩子陪伴中的一种理念。喜欢横向对比,喜欢标准化衡量,就容易忽略掉自己家孩子的成长部分,而紧盯着孩子的不足。
人无完人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提升拉伸的部分。作为孩子存在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理念。
要常常运用纵向对比,用孩子的当下与孩子的昨天去比较,并满怀信心的憧憬孩子的明天。
要知道光影理论,只有在光明下的物体才会有影子的产生,只有在成长进步中的孩子才有那些让我们发现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强化的部分。一个对钢琴感兴趣的孩子,一个不断的努力练习钢琴的孩子,才有机会让我们看到孩子在钢琴演奏中的闪光点,当然也有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我们不能仅盯着孩子不足的地方,而扼杀掉孩子给我们呈现的光明部分。
我相信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只有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才能顺畅,家庭中各种关系,也只有家庭生活中的关系,和谐沟通顺畅了,我们每一位家长才能在工作中,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也才会有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