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我们已经确定了,学习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学习“愚”“道”,基本质也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在知道了要学什么以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学呢?这就是我本篇文章将要论述的。
我认为学习一共可以分为七种方法,分别是“温故知新”,“学而思” “从之于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一反三”“锲而不舍”“知无知”
先来说一说第1种,“温故知新”的方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这个规则中,温故一共有两个意思,分别是生活层面的以及知识层面的。
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领悟了生命的智慧或者大道的时候,我们可以实践和反思自己以前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领悟了一个新知识以后,在复习时我们可以明白其中的原理,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把它再次用出来,这实际上也是温故而知新。
因此温故在学习中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工作,往往我们的新知识都可以通过温故而得到。
第2个是“学而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大约说: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那最终会迷茫,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知识,那么最终也会无所成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两则的意思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因为在老师教授了学生知识以后,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愤”(通奋,意为兴奋)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加工成自己的,那么不管老师如何细心的教授,这个学生也并不能理解,对于每个人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把我们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成自己的,那他终将是别人的。
可是如果某些人一直的思考生命的大问题,想我们该如何活下去之类的,实际上也并不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除了真正的圣贤以外,如果你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那实际上是走了很多的弯弯路的,也许自己不管如何努力的想要思考,都不能思考出最后的结果。
第3个是”从之于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我先来看一下第二则中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什么三个人一起走的时候一定会有某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呢?这句话实际上代表着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就算你的数学很厉害,可是你的语文也许不行,那么如果对方的语文刚好可以,那么你为何不能取长补短呢?所以说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对方的长处就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榜样和借鉴的原材料。
但如果真的有一个人,各个方面都不如我,我又应该怎么办呢?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看到我和这个人的共同点,这个人也许数学真的很差,那没准我的数学也不是很好(只不过是比他好),那既然发现了自己的漏洞,何不能反躬自省呢?
这实际上就和第一则联系起来了,也可以和第二则的后半部分,“见贤思齐焉”以及“择其善者而从之”实际上都是在看到对方的优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学习对方。而“见不贤则内自省也”以及“其不善者而改之”实际上也就是看到对方的缺点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内修来让事件变得更好。
首先我们可以体察到对方的用意是否是好的,如果是好的,那我们就尽量理解对方的表达意思,毕竟对方在本质上也是为我们自己好,可能只是表达方式不太到位。
如果对方的用意是坏的,直接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那我们也可以选择包容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
那么假设我是一个老师,在我看到我的学生有所问题的时候,难道我应该只让自己反思而不让学生有所改变吗?
首先当学生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我认为仍然是可以的。当你改变了自己,学生也一定会把你的改变看在眼里,也许他就会通过你的改变来改变自己了。
如果学生真的犯下了严重的道德错误,那么你可以进行一定的理性的劝说和引导,毕竟儒家除了利己的部分,还有达人的层面在。可是如果学生仍然不能听,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们的道德的杀威棒应该是向自己,而不是对方的。
如果学生犯下了严重的法律错误(或班规校规),那么我们就应该警告对方,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就是关于“从之以及改之”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方的优点来补上自己的缺点,通过对方的缺点来比照自己的缺点,再共同进步。
第4种方式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比较好理解,也就是非常爱好学习道,那么“不耻下问”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下可以指两个意思,分别是学识上的以及地位上的。比方说对方在语文方面的学识并没有我渊博,可是也许对方的某一些话也能够启发到我,我也可以去请教对方一些关于语文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学识方面的不耻下问。
在地位方面的比方说,你是当领导的而有一个人是你的下级,却知道的知识很多,那你又何尝不能放下自己的身躯,谦卑的问对方问题呢?
这才是不耻下问的真正含义,在不同的情况对于不同的人适用。
如果真正的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能获得“文”这一个称号了(见论语)
第五种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实际上还来自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际上也就是说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的时候,那么老师便不要继续往下交下去了。看起来举一反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啊,那么为什么呢?实际上和前面的第3条是有关系的,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可以把别人的想法变成自己的,如果你在知道了对方的想法以后,能够再说出三个与之相对的想法,但实际上也就证明你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了的,并且也是有了自己的思考了的。
第7条是:“锲而不舍”
实际上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的态度,而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和资质。就好比荀子在劝学中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这句话说的也就是锲而不舍的道理,比如曾参是一个非常垄断的人,可是他也能凭着别人读一遍我读10遍,别人读10遍,我读百遍的精神,成为了儒家的传人。
最后一条也就是知无知了,西方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是苏格拉底,而在中国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则是孔子。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实际上想说的也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也就是说你清楚自己到底知道什么,清楚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知道的又是什么。
那么知无知又该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也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毕竟学圆惑为边,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同时我们不知道的也会更多,成一个递进的关系。
因此当我们真正的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是也。正所谓那一句: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就是关于学习的8条路径和方式,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知识以及修炼到的时候可以用到的很好的方法,既然知道了先人给我们提供的如此方便和快捷的道路,那我们也就不应该再出现“思而不学则殆的情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