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小王子》
领读 |千江月
回首小王子的纯真,拥抱变成大人的自己
读完《小王子》,我想聊一聊成长和阅读这个话题。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书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文字是净化我们心灵的符号,在城市的喧嚣声中,坐在灯下,屏蔽窗外的浮华,静静地翻开一本书,是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书籍就有这样的力量,红尘喧嚣里,世事纷扰中,书香绵延不绝。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有些事情是需要别人推着来走的,比如读书,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即是明证。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自觉,那么热爱知识和阅读,特别是身处功利的纷争中,我们不自觉地扮演起那个国王、商人、虚荣的人或者点灯人来,那样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本心就更远了,但也是这个时候,正是读书的时候,因为书是被动而又主动,安静而又热闹的,你可以在书中寻得静心的氛围,也可以和书中的人事展开对话,对照书中的道理来一番自省。
成长是一种特别的痛,在孩子长大成大人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种种成长的生命之痛。阅读会让我们明白这种痛,因为所有的作品都是前面的小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留下的印痕。
成长是疼痛的蜕变、不知道结果的蜕变。还记得那个不愿意长大的彼得·潘吗,一个会飞、拒绝长大的顽皮男孩?
那是一本着力描写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的儿童小说。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他们开始失去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身躯从柔软变成日益沉重的皮囊,美好单纯的天性渐渐被遗忘,剩下来的是世俗的纷纷扰扰。
从孩子转变到大人的过程中,人不仅失掉了童年和童真,曾经的天性也被压抑,甚至人性也被一定程度扭曲。成长是人生的必然,这个必然却让人感到如此无奈。我们都曾经渴望永远不要长大,但我们拒绝不了长大。每一个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
来自网络人生的路,也许只有像刚刚过世的杨绛先生那样的百岁老人,才有资格进行评说;这一世的行程,从无忧无虑童真淳朴的童年,迷茫困顿不知所措的少年,认真较劲儿梗着脖子的青年,疲惫乏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夕阳无限好却依旧放不开搁不下的老年,回想起来,只有童年是明朗的、无知无畏的、充满期待的,所以,我们才会这样这样地喜欢《小王子》;所以,我们都想成为彼得·潘。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住着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孩。这个小孩残留在大人的童年记忆里。只有当我们阅读《彼得潘》和《小王子》这样的小说时,才会暂时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
当我们无限追忆小王子的时候,也回过头来给曾是孩子的自己一个拥抱吧,拥抱我们身体里曾经的那个孩子;正是这个孩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多少规则,明的、暗的规则,迈过多少之前的大人们挖下的坑;曾经一腔的热情、真诚,在冷硬的现实里碰得鼻青脸肿,甚至误入歧路,找不到正途。
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里面,有一段让我始终难以忘怀,就是纪香的表弟小野,这个男孩子,他没有逃开青春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最终跳进了鳄鱼池,在和鳄鱼的搏斗中,被鳄鱼撕扯得血肉横飞。
来自网络
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有些人却要克服更大的纠结和磨难。想到那些大学校园里,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规则而想不开、轻生的大学生们,人们除了怪责他们“没有责任感”之外,其实要更多一点同情和怜惜,他们曾经在自己的人生里撕扯得多么痛苦啊。
于是,那个孩子害怕受伤,为避开伤害,学会了虚伪、虚与委蛇、带上面具,开始艰难的自我生存之路,于是心里的那个孩子就慢慢离开我们,我们变成了无可奈何、带着面具的大人。
我们终将成为我们喜欢的那种人、还是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不得我们自己。我们都无可奈何地成长,却不一定接受变成了大人的自己。
当我们和《小王子》产生共鸣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我们的身体里苏醒了。《小王子》会引起我们对还是孩子的自己的留恋,也就是这个原因吧,它让我们回到了心海深处,和曾经的自己相逢,也期待着每一个在《小王子》里与曾经的自己相逢的你能和现在的自己——握手言和。
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