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晴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我最崇拜的两位大文学家,而王安石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诗中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与苏东坡早年的经历还是有几分相似的。比如,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王安石22岁以全国第四名成绩高中进士,而16年后,苏轼也是22岁参加高考,以全国第二名成绩高中进士,这点比王安石更牛。此外,两人都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
王安石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工作非常努力,同时学习也十分用功,处完公事之后,经常通宵达旦读书,写书,有时早上没洗脸就去上班,搞得形象很邋遢,他的上司韩琦还以为王安石沉迷歌楼酒肆夜生活,还批评了他。他真的对生活没有一点讲究,据说他特别不爱洗澡,一年才洗一次澡。他的脸显得特别黑,都是因为他很少洗脸。他对饮食也没有要求,吃饭的时候,仅仅只吃他面前的菜,都不会伸长了手去夹菜的。
不过,王安石在事业上一直追求进步,每天他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一心一意在事业上发展。他除了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是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在他一年的试用期满之后,他放弃回中央的机会,一头扎进基层历练,扬州三年任满之后,他又选择当一个亲民的县委书记。十多年基层经验,才造就后来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运动。王安石在事业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成为位高权重的宰相,左右朝政时局。

在政治上,苏轼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苏轼的一生历经三次潮起潮落,总是在不停地遭遇贬谪,甚至还做过牢房,但依然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不忘初衷。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都是从容坦荡、处变不惊、豁达超脱、乐观旷达。他时时刻刻对生活都充满了热爱,即使是在边远莽荒之地,他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其实,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平常的心态,这就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确,即使他处于极端恶劣的环境,即使他从人生的巅峰跌入低谷,他都能够坦然面对,没有过分的郁郁寡欢,也没有沉沦,而是一如既往地对生活充满着追求、希望和热忱。这才会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笑看风云、笑对人生。
苏轼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即使人生坎坷,但他不仅能随遇而安、笑对人生,而且能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更能够诗意地生活。他从卑微粗陋的物件上都能发现可圈可点可乐的一面。
苏轼走遍了中原大地,看遍了祖国的山川江河,他找到了旅行的乐趣;他尝遍了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亲自做出美味佳肴,他找到了美食的快乐;他结识了更多的文人异士、方外人士,他找到了朋友畅快交流的乐趣。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酿造了米酒、桂酒、真一酒等多种美酒,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于是,他活成了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他发明了“东坡豆腐”“东坡肉”“东坡肘子”等60多道著菜肴。同时他不仅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而且成为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与朋友泛舟赤壁,触景生情,写下了众多千古绝唱。
花甲之年,苏东坡被贬谪到瘟疫横行的蛮荒之地儋州,但苏东坡把这个“居无室,食无肉,出无友,病无药”的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他不仅开发了当地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办起了学堂教起了书,而且还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和进士。他能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诗意般的生活情趣,不仅有诗人天马行空的浪漫,更有脚踏实地的实践,着实令人惊叹。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他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就想活成王安石那样的事业飞黄腾达,而在中年以后便宁愿活成像苏轼一样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啊!我们活着最关键的是取悦自己,诗意的生活让自己身心愉快。而不是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耐和成就,即使王安石成为一代名相,主持变法,在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的晚年退休生活非常凄惨,独生儿子正当年华却走在他的前面,他带着仆人、骑着毛驴四处晃悠,听着老百姓对他新政的满腹牢骚,孤苦伶仃地走向人生的归途。
这个世界不管是美好还是肮脏,都是自己的,都要自己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和其他外人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有时候,什么事情都为别人考虑,甚至还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付出了许多,可是有些人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会得寸进尺,从来不会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让你很为难。遇到这样的人就要学会拒绝,如果一味在意他的看法而勉为其难,岂不是给自己找难受?
像苏轼一样不管在哪种环境下都会自寻其乐,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是不会去刻意讨好别人,他认为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舒坦就好。其实,这就是会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些人不管你如何待他,他都不会满足的。何必为了这些人让自己痛苦呢?
事业很重要,但为了事业而让自己无法享受生活,失去生活中的快乐,那么,这样的事业代价是否太大呢?好好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可能就是我们热爱苏轼的原因,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快乐地生活远比事业重要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