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喜爱和尊崇无人可以替代。他的思想具有跨文化、跨时代的精神穿透力,体现了人类共同教育价值观的精神魅力。
他的思想的价值在于,奠基于普遍的人性之上,从人出发去理解、关怀和教育人,让我们回到教育本原、回到人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和发现教育的独特规律。他的理论极具亲和力,并具有很强的理论阐释力与解释力,他说到了教育的问题和要害,说到了教育的规律和原理,说到了教育主体的人性和人心,能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他的思想的价值在于,他身体力行,为我们示范了一条可行并长期有效的教育之路,启发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他的教育学源于实践,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品质,他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实践工作者所熟悉的,而且是实践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他阐述和表达的方式基本对应于实践方式和实践形态,而且分析角度与思维方式贴近实践工作者,形成的结论与解决方式却显然超出一般实践工作者的经验判断和理性思考。
他说:“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感情状态。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当是充满快乐和生气勃勃的,——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关系,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尤其不可能有先天素质、能力和天赋的充分发展。”他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研究。他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快乐的情感,是精神发展绝不可少的条件,目的是与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关系。
“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我们关心学生,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如何,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完整的、独特的自我的成全。
“在我们谈论儿童的生活时,应当分析一下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括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官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当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在这里,赞可夫正确地指出了精神生活在个体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他说:“我们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我们设法使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参加这种课外活动。我们确信,如果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在同课上学习无关的智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乐趣,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即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是的,增加一个展示平台,增加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发现一批新的人才。
他说:“少年认识到他已经不是儿童,这是少年时期形成的并对少年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自我意识的最新本质特征之一。这种思想使少年对教育的作用更加敏感(特别是对教师的失误和失败)。少年对于涉及他个人的一切反应特别敏锐。没有一个少年不由衷地希望表现得好并得到教师、特别是集体对他的赞扬。”如是种种思想,常常使我等醍醐灌顶。(18.11.17《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