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玛嘉莉在丈夫去世之后回到乡下,开始经营着自己的葡萄庄园。她下定决心要在第四十瓶时酿出最好的酒。酒是越陈越香,但爱情是否也会随着时间而发酵出美味?她和身边的人对此,抱着明显不同的期待。
玛嘉莉最好的朋友伊莎贝拉在探望之后,小心翼翼地指出她需要一个男人。玛嘉莉虽然矢口否认,但也随着这个问题被抛出,而走向自己的探寻之旅。这场旅途优雅而羞涩,就像人们在评价这部影片时会说的那样:侯麦电影中的女人,常常近乎无望地等待着将要进入生活的“纯粹的爱”。
伊莎贝拉并没有因为她的否认而停止,反而瞒着玛嘉莉,在报纸上偷偷刊登了征婚启事。在伊莎贝拉眼中,显然男性作为一种需要,是玛嘉莉生活此刻的必需品。而此时近乎常识性地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会有一个更合适的人。伊莎贝拉在征婚启事的需求中罗列了男性身上可能需要的所有优点,在她收到杰哈回复时,杰哈的信里也似乎是打趣的讽刺“您真有自信”。这种“自信”实则从另外的视角解构了伊莎贝拉所谓的合适,因为她眼中最合适玛嘉莉的人并不存在。在假冒玛嘉莉与杰哈约会后,伊莎贝拉对这个男人产生了感情。但是她在这颗注定无法成熟的果实结果前,就果断将其掩埋。用伊莎贝拉的话来说,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婚后特别害怕那些与丈夫不同的男性。因为在丈夫的性格里,没有人比他更好,而在丈夫的性格之外,这些男性难免会夺走她的芳心。当侯麦把出轨这个话题拿到爱情范畴里进行讨论的时候,常常直接挖掘出人物此刻的内心,并借此游走于正规与出轨的缝隙中。
在自己女儿的婚礼上,伊莎贝拉为玛嘉莉和杰哈精心策划了一场偶遇。可是谁成想这次“邂逅”竟然被双向奔赴所打断。杰哈在和玛嘉莉初次见面相谈甚欢后去找到伊莎贝拉,两人亲密交流的场面却被玛嘉莉见到,误以为朋友正在插足自己的感情。背叛对于这个内向的女人来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她直言自己很难对男人产生感情,因而对伊莎贝拉产生更强的怨恨。事情的真相被玛嘉莉儿子的漂亮女友罗欣戳破,她曾在街上见过伊莎贝拉和杰哈,并为了防止他们尴尬而没有上前。罗欣将事情告诉玛嘉莉后,让玛嘉莉陷入难以自处的沉默中。
沉默在侯麦影片中是非常罕见的。
于伊莎贝拉和玛嘉莉的旁边,罗欣是一条有趣的辅线。
罗欣如同侯麦很多电影的主人公一样,保持着和不同人发生情感关系的状态,只不过这次,她在最开始就有意识地排斥。罗欣为了摆脱自己的前男友艾蒂安,也是她的哲学老师,这个比她年龄大很多的男人的折磨,选择把他介绍给玛嘉莉。
在罗欣的眼中,玛嘉莉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甚至于她选择里奥作为自己男朋友的理由就是因为玛嘉莉——里奥的母亲。这样的段落我们似乎在《春天的故事》中见过一次。然而同是哲学老师的艾蒂安和让娜的区别极为明显,艾蒂安是个陷入爱情的羔羊,而让娜则在其中始终保持警惕。罗欣则与娜塔莎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近似,娜塔莎为父亲寻伴的动力来源于对父亲女友的厌恶,罗欣给玛嘉莉介绍伴侣的理由则直接是对于伴侣本人的抛弃。
当罗欣把艾蒂安的照片看似无意展示在玛嘉莉面前的时候,玛嘉莉回应以兴趣。这个内向的女人极少用提问形式与人沟通,却对于罗欣和艾蒂安的关系十分好奇。我们不排除这份好奇来自她自我保护的可能,但这一步仍旧是迈出去了。
婚礼场景中,玛嘉莉终于有了同时和两个男人相处的机会。这是极具戏剧性的情境,也逼得玛嘉莉在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显然她选择了杰哈,原因仅仅是杰哈在初次对话时赞美了她的葡萄酒。罗欣并不为此而懊恼,反而玛嘉莉诞生出对于爱情的渴望使这个女人更加有魅力。
有趣的是,当玛嘉莉刚刚承认自己对男人产生了兴趣,就看到杰哈和伊莎贝拉相处的画面。换言之,玛嘉莉还没开始她的爱情,就已经尝到了爱情的痛苦。而这份痛苦是靠罗欣来揭示的。此刻,罗欣并没有沉溺于摆脱前男友的目标里,玛嘉莉带给她的,保持爱情渴望的兴趣显然更多。
在影片结尾的时候,杰哈送玛嘉莉回家。两人在车上大吵一架分别后,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伊莎贝拉的房子里。倘若说电影的结局总是标识着导演个人对于事件的态度,那么此时两人重逢,或许也是回归到了故事的原点,即伊莎贝尔曾经预设的前提——合适的人。
导演在片中从未给出这个预设是否真实存在的答案,却总是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于尝试的歌颂。就像杰哈在刚刚知道伊莎贝拉计划时候所说的那样:
“你听着,我经历过很多疯狂且刺激的事,所以我答应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