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而自我接受启蒙开始,我也一直信奉这句话。在我看来,人是有两个灵魂的,一个为善,一个为恶。而人一开始,其实是善的灵魂占主导,达到人之初是为善之人。然而,人不会永远停留在最初的时候,人会成长。因此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就逐渐显示出恶的一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和个人经历的增加,善恶灵魂的主导地位就会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我从哪儿想到的呢?我想是苏童先生的《米》。
在《米》中的世界,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人性泯灭,善的灵魂屈居恶之下。善,是见不得阳光的,是可耻的,是被欺侮的。只有恶,只有以恶制恶,人才不会显得那么无能,那么愚蠢。米,是善的象征,是五龙心中仍保留着的善的灵魂。但在善恶之争中,恶之灵似乎太强大了,一步一步驱使着善走向死胡同,让善走向变态,走向崩溃。
五龙是什么人呢?
从整篇文章来看,五龙是个不折不扣的恶人,一个恶贯满盈的变态,但是我相信他是一个有善之人。在他眼中,这个世界是肮脏的,这里的人是不值得用善来对待的,能做的就是用最强大的恶来束缚众人微小的恶,用米来洗刷世人给予自己的恶心。他的善是孤独的,不能够净化这满是恶意的世界。因此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的是什么造成了他内心灵魂的扭曲。
初到城市,五龙尝到是比农村更深刻的冷漠与无情,更直白的人格尊严的侮辱。
回顾五龙对家乡、对过往的回忆,一直在枫杨树村生活的五龙并不是我们最终结尾看到的那样。尽管身为孤儿的他在农村的生活尽显凉薄与凄冷,无人关心,无人爱护,他仍有着一丝人性的善意,对人怀有一种微弱的期望,这样的五龙让我感到隐隐的心疼。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五龙离开生活已久的农村,来到他心中无限向往的大城市。本以为在这个城市里,人性应该如他微弱的期望那样,能够在城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事与愿违,这里的人性比他想象的还要肮脏堕落,这个城市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善意。从一开始刚刚进城的第一天,他在累极了的情况下与路旁的死人相伴而眠,继而在饿极了的情况下被码头会的人欺侮,这似乎就已预见了他畸形而又绵长的未来。他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他体会了属于这个城市的凉薄与黑暗。尽管他本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一类的人物,说不上是好人,但又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然而,来到城市,城市的人给予他的是恶的激发,是善的泯灭,是自我人性的丧失。是心理变态的生长。
藏污纳垢的大鸿记米店既是五龙冷眼旁观、为之不屑的地方,是他在城市落脚的地方,也是慢慢磨灭掉他人性中的善的关键。不管是冯老板一家,还是外面瓦匠街上的人,还是吕公馆的人,他们都深深地刷新着五龙对人的认识,对人性恶的理解。织云、绮云两姐妹被称为米店姐妹花,但她们真如花一样纯洁美好吗?不,她们沾染了属于瓦匠街的庸俗自私的气息,并不能和五龙心中米散发的清香融为一体,我想这也是后来五龙在面临两姐妹时采取令人发指的变态手段的潜在原因。
“五龙烂醉如泥,他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直到后来,他屡次遭遇码头会的兄弟,这些人杀人越货,无所不干,……”这在五龙的后半生来说,他最初遭遇的凶恶渐渐激发了他内心的潜在的恶,而且在他后来成为为害一方的码头会头领时的所作所为也证实了这一点,恶的传递与延续仍在不断的进行着。
不管是大鸿记米店,还是码头会,不管是冯老板一家人,还是吕公馆的人,都给予了五龙灵魂上或大或小的打击与伤害。在这个承受与反抗的过程中,五龙运用他灵魂中所有的恶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屏障。此外,尽管在这个城市呆了大半辈子,但五龙仍摆脱不了作为农村人的特性。五龙如同所有普通农村百姓一样,在即将死亡的时候想要落叶归根,追求衣锦还乡的荣耀。但当他坐着运煤车来到这座城市,也坐着运煤车凄惨的死在回乡的途上时,他的人生最后的渴望终究是未能实现。因此,既令人可悲可叹又令人可恨可怜的五龙在其一生中都想在世间找寻一个灵魂的栖息地,然而世事黑暗,他只能同样借助恶的力量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内心如米般纯净的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