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鸟集•作业本岛主必赞更文800字点赞
作业|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相比较

作业|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相比较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4-09-08 11:13 被阅读0次

陈子昂和张九龄都生活在初唐,也都写过感遇诗:陈子昂三十八首,张九龄十二首。

“感遇”的意思就是“有感于平生所遇”。他们的感遇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相似,但是仔细去品,就会发现还是有内在的不同。

清朝的沈德潜曾对两人的《感遇》诗进行评价:“《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在古代,人们使用官名来称呼官员。“正字”指的是陈子昂,“曲江”指的是张九龄。意思是:两人的感遇诗,陈子昂的语言古朴,意义深远,张九龄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尽管两人的创作都受到了阮籍的影响,但他们在表达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题材和思想上来比较一下两人的感遇诗:

1、从题材上。

陈子昂的感遇诗题材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探讨天地变化、感悟“道”。第二类是咏史怀古,见闻所想或者由政治生活状况所启发的政治主张。第三类是抒发对现实的个人看法。第四类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张九龄的感遇诗数量大大少于陈子昂,这是他有意识对陈子昂感遇诗中杂芜的题材进行筛选的结果。其诗思想内容也集中于个人忧愁的排解和对内心的省视。这一点与陈子昂感遇诗的第四类相似。

2、从思想上。

以两人同写兰花的感遇诗为例。

陈子昂的《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译文:兰草杜若生长春夏时节,茎叶茂盛多么美好青葱。幽雅孤高独擅林中美色,红花覆盖着紫色的株茎。和煦阳光缓缓走向夜晚,袅袅的秋风已悄悄来临。一年的繁花都飘摇零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

陈子昂的兰花诗,通过描绘兰若在春夏内的繁盛与秋日里的枯萎,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生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弱小的花草终究抵不过强大的自然规律,只能抱着无人赏识的遗憾等待凋零的那一刻。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张九龄的兰花诗,通过描绘春兰和秋桂的茂盛芳香,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春天的兰叶和秋天的桂花都是美的。在诗人眼里,春与秋的交替,不再有生命凋落的焦虑,每一个季节,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值得好好欣赏。

这两首诗虽然都以兰花为题材,但通过不同的描绘手法和寓意,展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陈子昂的诗更多地反映了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的无奈,而张九龄的诗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我价值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张九龄的这首《感遇》要开阔豁达许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业|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相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os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