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言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7514/b41c71e4a3e7c81b.jpg)
国颂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举辟则可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凡有地牧民者”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帝王,而是所有的对一方土地有控制权的人,例如西方国家封建时代的领主。春秋时期齐国显然就不是一个“国级”单位,放到现在可能跟“省部级”差不多,但是齐桓公对于齐国几乎是有绝对的控制权的,因此他叫“有地牧民者”。而中国历史发展的后期越来越中央集权,比如到了明代,一个地方的老大就不再是“有地牧民”的主儿了,朱老板随时都能把你换掉。所以我认为其实中国很长一段历史中其实并不是封建制度,应该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
那么管仲认为一个统治者,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现在大概都听过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连起来就是六句“国多财则远者来,地举辟则可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首先提出来一个问题,“仓廪”是一个什么东西?“仓廪实”是不是说你家里面的地窖里面有余粮了?并不是的。“谷藏曰仓,米藏曰廪”首先明确的是早先的时候仓廪它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指的两个地方。那么提出一个问题,平常的老百姓家里面,会不会专门分门别类每种谷类搞一个仓库?多半是不会的。引用一段《礼记·月令》里面的片段“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廩,赐贫穷,振乏絶”,这里面有一句“命有司发仓廩”,那么显然“仓廪”应该是指的政府的储备仓库。
那结合今天我们的社会来看“仓廪”是相当于什么作用呢?就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那么个救济,有个低保给你,让你能够生存下去。所以说“仓廪实则知礼节”显然不是说人有钱了自然而然就有礼节了,而是说有了保障,人就有了礼仪、操守。相当于现在社会保障搞得好的国家,一般治安都会相对比较好,人的脾气也好一些,犯罪也少,躺着也饿不死,干嘛要去偷抢?犯罪成本很高。
再看这六句话,前两句不用说。第一句,国家富裕了外面的人都要来你这里,就好像现在中国,改革开放腰包鼓了,世界各地都想到中国来,或者是看中中国市场,或者是想要点钱。第二句,地方开发的好,大家都想在这里定居,相当于现代人都喜欢去城市里面呆着,吃喝玩乐样样有,住的也好,方便得很。第四句,“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个又比它的前一句进一步了,“仓廪实”是饿不死,但是那是国家的储备,也就是混个“低保”。“衣食足”呢进一步在有的吃的基础上,吃得饱,穿得暖,也许还能有点花样了。当年的“衣食足”大概可以认为相当于现在“小康”达到了,生活好了,就开始要有点素质和追求了。比如我们到澳大利亚这种劳动力贵、全民生活都普遍还不错的国家去看看,很多时候,你准备过马路(当然是那种流量比较小一点的道路),你往路边一站,车就停下来了,等着你先过去,他不跟你抢了,觉得这样是对的。类似这种的事情,天天为了吃饭奔波的人大概是很难有时间去想的。
“上服度则六亲固”这个“上服度”是什么意思呢?一说古有九服,由远而近的把天下分成九个区域,像我们后来为什么讲“蛮”“夷”?就是离中心比较远的区域。但是这里应该不是说这个,否则其结果可能是统治者带头进行地域鄙视,而非达到“六亲固”这么一个目的。另一说古有九服,指的是衣冠的礼制,什么时候穿什么服饰,例如丧服,什么样的关系,穿什么样的服饰,相当于君王通过符号性的东西给老百姓做出个表率来,给百姓展示出一些规矩礼仪,这个是有一定的可能的。不过,还有一说“服”是“行”的意思,说的是上位者亲身履行法度、礼度,那么下边的人就有样学样,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了,也就是说上位者在日常行为中,要有这么一个规矩。我认为最后这一个解释理解起来更加具有合理性一些。
“四维张则君令行”这个“四维”后面有解释,就是“礼义廉耻”,相当于社会风气、观念道德。这句话比较简单,就是讲要社会上的人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有一定的是非观,有一定的素质,这个时候国君的法令才会得到很好的执行。假使一个地区全是土匪窝子,你就不要想这个地区有什么法令的执行了,肯定是各自为政,巴不得瞅机会干掉领导自己干。我们举一个例子,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交通是没有人工检票的,我当时去过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坐城市轻轨找检票机器愣是找了半天。他们这个轻轨你其实不用检票就能上,没有人管你的,也就是说他靠的是“自觉”。这个“自觉”哪里来?“礼义廉耻”,有个道德观,靠社会风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