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中午,电视台的甘老师把我们参加元旦诗歌朗诵的剪辑片段,发在了群里。
顿时,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群里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感谢活动的主办方提供的交流机会,也为甘老师费心主持活动,还帮助借摄像器材、后期剪辑的奉献精神点赞。
回想这次诗歌朗诵活动,还是给我带来不小振动的。作协有这么多高手,他们对家乡草木的挚爱点燃了文学创作热情,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一次他们还自己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很有意义。
02
燕凌姐写的《西塘明珠——孤石滩水库》,恰是儿时最深的记忆。小时候回家走水路坐船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又省力气又能看到水库旖旎风光。
记得有一次秋天回家,黄色的芦苇丛边有灰褐色的野鸭在悠闲地逛着,汽船稳稳地行驶着,溅起的水雾包围着我们,凉爽舒适,惬意无比。远处阳光染红了水面,粼粼的波光如碎金般耀眼。
随着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天水相接昏濛濛一片,目光所及皆是暗影。对岸不知道名字的村庄亮起了灯火,一盏两盏,如点点星光在风中摇曳。
那里是谁的家?有没有人如我般匆忙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一幕深深刻在了当年那个孩童的心里,以后的以后,只要我再见到类似场景,就会想起那个秋天的傍晚,想起回家的心切,想起奶奶的温暖,想起那是我第一次产生对遥远未知世界的想象和猜测。
如今,燕凌姐的精心创作搭配水平老师深情朗诵,再次唤醒了我的记忆,澧水汤汤,青山穆穆,那里仍是藏在时光深处的秀丽山乡,多想再走一次当年的水路……,文字之妙就妙在它能传情达意,引人共鸣吧。
03
这次活动我也选了一首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有情》。很喜欢这篇文章,围绕“花是怎样开起来的?”这个问题,父子两有了一段简短有趣的对话。
“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力量,在因缘里的自然展现,它蓄积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饱满,然后爆破,犹如阳光在清晨穿破了乌云。”
“花开是一种有情,是一种内在生命的完成,这是多么亲切呀,使我想起,我们也应该蓄积、饱满、开放、永远追求自我的完成。”
本是生活中一个很平常的场景,甚至好多人都遇到过孩子提出的类似问题,但在善于观察生活的,大师眼里,童言童语也藏着深刻的道理。
看似寥寥几笔,却蕴藏广博,含敛深厚。读之除了能让人会心一笑之外,还能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彰显了作者的睿智深邃。
遗憾的是等到上台朗诵的时候,有点找不到感觉,整个过程类似于学生背书,没有体现出哲理散文之美。我也在想,差在哪儿了,除了近几年没有专门加以训练之外,感情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04
曾经有一次参加讲座,讲师提到各行各业要想做出点名堂,就要全情投入,“不疯魔不成活。”还举例那些唱了一辈子戏的老前辈讲述怎么唱戏:不要上来就唱,一定要先去用心的揣摩感受要唱的戏词儿是什么意思,写戏的人的内心感受,以及戏词里面所描绘的那样的一个意境。只有当我们真正的感受到那个意境了,唱的时候才会比较有情感。
同样的道理,在朗诵的时候要想把内容讲的引人入胜,那么自己也要进入自己所讲的那个情景里面去,内心里有一个又一个的画面的。
只有当自己能很好的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状态里,那个场景里,心中的情才会开始流动。我们会更好的理解到对方,会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才有可能同频共振,才会有感染力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许无论是演戏、教书、写作、朗诵,或者是别的什么工作,与花开一样,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等待、磨练、蓄积,永远走在追求自我完成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