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个自己的名字,伴其一生!在古代,更是讲究,有大名有小名,有字有别称。现在好多孩子都会有个英文名,基本上还会有个小名,至亲好友称呼,显得友好亲昵。
自从我做了老师以后,记住孩子的姓名成了我的难题功课。不好记不好读,还意义特别深刻,一听就知道家长的期望有多高,好比“鳌东”“志伟”“凯毅”,女孩子就比较诗意了“若溪”“依彤”。有个女孩子叫“筱若”,可怜我想不起那个“筱”字怎么读,问了她两遍。直接把我们80后的名字甩了不知几条街。
80后的名字,没有现在孩子这么洋气,也没在老一辈的土气,相对来说还是好了很多。父母都读过一点点书,改革开放了,计划生育也是刚开始,孩子少了自然就娇贵,名字也起的认真了。温饱解决的基础上,父母开始希望孩子有出息,听听男孩子的名字就知道父母的期盼在哪里,好比“鹏飞”“志杰”。重男轻女的思想马上改变不过来,于是家里缺男孩的,姐姐就叫做“招娣”“换样”(这是名字吗?可是叫这个名字的还不少,意思是下一个换个样生个男娃。)前不久在写字的班上结识了一个同龄的女同学,问起她的名字,咬牙切齿,说她最讨厌她的名字了,因为从小是抱养的,养父母给她叫“都欠”,意思她欠着一大家人的恩情。她后来离家远嫁,给自己起了个“幸妮”的名字。幸福的妮子啊!
我爸是60年代的人,正赶上了祖国大建设,土地承包。那个时候的男孩名字都简单粗暴,“建设.建国.建民.”。还有更绝的,叫做“掌印”,可是太贵重的名字好像把人的运气都用完了。当六十多岁的掌印上吊自杀了,我爸总是感叹“叫掌印的没有一个好下场。附近五六个掌印全都是四五十岁就死了!”
女孩子就是“翠啊,花的,”,父母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孩子众多,能吃饱活下来就不错了,谁会在乎一个名字?我村里有一家人,兄弟姐妹九个,吃个饱饭成了全家人的渴望,于是孩子都以农作物和水果为名字,好比“葡萄,麦子,果果,谷子”
说完了大名说说小名,老话说“名贱人贵”。于是小名真是无所不有。我们村里有几个老头叫“砖头”“瓦渣”“尿罐”“屎罐”,如今砖头和尿罐还健在。这些追随了一辈子的小名,也成了大家闲谈取笑的话资。
我爸也有个不大好听的小名,叫“憨呆”。是他的外公特别宝贝他给起的。有次我跟随奶奶回老家,老家的邻居不认识我,打听我是谁家的孩子。奶奶说是军娃(我爸的大名也有军)的女。看邻居一脸懵懂,奶奶赶紧说,“憨呆的娃”。邻居恍然大悟,“噢,早说憨呆嘛,认识认识的!”到现在,我爸回老家,老一辈还给他叫“憨呆”。有次感叹,给他叫“憨呆”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不在人世了!
我姐姐的小名叫“小狗”。因为姐姐是家里老大,所以很是心疼她,成天狗啊猫啊的叫,就有了这么个名字。我爸到现在都叫她“小狗”。尽管她抗议了无数次,可是没啥用,习惯了。
我对于自己的小名烦透了,因为从小就有些胖,大家都叫我“小胖”或者“胖”。我是女孩子好不好?
我和老公是异地恋,他是陕西我是山西,于是孩子就理所当然的叫“秦晋”。他小名叫“臭蛋”,不大好听特别好记。“臭”字表示自家犬子,“蛋”表示金蛋银蛋宝贝蛋。这个小名现在还用着,他妈他爷总是“蛋儿蛋儿”的叫他!想想他领着女朋友回家,爷爷一声,“蛋蛋”,会不会把女孩子吓一跳?
以我自己浅薄的经历,从名字上看到了父母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知各位看官,还听过哪些励志或者狗血的名字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