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题:站在商家的角度看,这场“雪糕自由保卫战”根本打不响。
正文
1. 最近你可能经常听说一个段子:“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会变得不幸。”说的是现在卖的雪糕你大都不认识,也没有标价,拿去买单后,才发现一根动不动就要10元钱以上。这个夏天,雪糕纷纷涨价,我们似乎都失去“雪糕自由”了。
2.炎炎夏日,最佳的降温方式,就是进到超市随便拿个雪糕,20-60元的价格直接让人"透心凉"。而以前最高只卖到3-5元的雪糕已难觅踪影。
知名雪糕品牌钟薛高还因为价格高上了热搜,最贵一只66元,创始人则表示"成本40元,大家爱要不要,被戏称为“雪糕刺客"。几十元一根的雪糕,相对于人们的收入而言,可能已经属于轻奢品。需求决定着供给,如果大众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价位,需求小,供给就会小,它的市场占有率和普及率就不可能高,大家就不会谈糕色变。
令人欣慰的是多年不涨价的良心雪莲,一直保持着5毛钱的情怀价格,让人们还可以保持着雪糕自由。但是,雪莲的情怀能否和利润以及产品美誉度匹配,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隐患的。
3. 但是,这场关于雪糕的自由保卫战,我们真的只能谴责无良品牌商,恶评零售超市的耍小聪明忽悠人的行为吗?我们如果站在商家的角度上想,我们有什么办法既能更好的销售雪糕,又不让客户有抵触心理呢?
其实,商家与其卖“天价雪糕”把消费者吓跑,不如巧用定价方法,卖平价雪糕也能多赚钱。比如市面上已经开始流行的“10元封顶价销售法”,所有雪糕的价格都以10元为标准,分成10元3根、10元5根、10元10根等等,分别陈列。如果同时也卖超过10元一根的雪糕,那就把它们单独拿出来陈列。
按照这个方法,他们的雪糕的销售额对比同期会有150%—200%的增长,而且,毛利润的增长率竟然比销售额还要高。你可能会问,这样卖,明明总体的价格都下调了,为什么毛利润更高?其实,这是利用了大众的心理价。
4. 选10元这个价格带,是用了“大众心理价”。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心里,对一根雪糕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大概就是10元。用好这个心理承受价,花10元却不只买一根,会让顾客觉得很划算。用“10元封顶价销售法”,消费者就不是一根两根地买,而是一组两组地买了,而且不会特意去选利润低的特价单品。虽然商品进价不同,但顾客选了不同组合,毛利润就会趋向中间值,这比卖高价单品,或者做低价促销,利润都要高。
5. 无论如何营销,终究只是一只雪糕,对于吃进肚子里的食品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其实,不少人买的不是钟薛高雪糕,而是一种网红潮流的参与感。然而,这些消费者平日看不见的因素,最终都传导到了肉眼可见的价格上。
6.在消费认知中,雪糕还是应归于大众消费品而非高档消费品。对于企业而言,有概念和噱头的营销远远不够,消费者的口味会变化,市场是优胜劣汰、瞬息万变的。我们也没必要过度恐慌和谴责,这场雪糕自由保卫战根本打不响,也没必要打的。
总结
关于这场雪糕保卫战,我们要知道买卖是完全自主的,接受了价格就买,接受不了就不买,我们可以谴责商家的小心机,但是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利益,而不是抱怨消费者的指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