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00后写手跑来找我介绍好看的恐怖小说。当我介绍给她周德东、蔡骏、李西闵这些国内大家的时候,孩子表示“不!”。深入交流,发现现在的孩子更愿意去阅读快餐文学,而不是大家之作。我和她说,在你们这样的年龄,应该先去阅读名家作品,对基本的写作手法、风格有一定认识,再去阅读那些相对容易模仿的作品,借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实在文化圈子久了,越来越觉得文化圈的大环境变了。年轻人变的越来越浮躁,总是迫切渴求名声、利益。而往往会忽略之于文学最本质的情怀。
愈发思考,让我想起前些天在一个文学交流群,一个同样是00后的孩子对我“xx是我哥,你是什么?”的言论。殊不知他口中的大哥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我无奈到回头问好友“你怎么都牛逼到小孩儿拿你吹牛逼了?”事实上,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名利的追求让我觉得有些可怕。仿佛文学圈子已经理所应当变成一个名利场。写作就是要得到地位得到权力得到财富。当然,之前说的两个孩子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昨天一位国内某诗歌杂志的主编在一个交流群感慨,现在的笔者总是想一书成名、一诗成名。殊不知一个好的作者一定是经过长期的积淀的。从大量阅读到熟悉手法再到仿写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我想了想,话确是如此。联系到前文说到的我的好友。那些00后写手在崇拜他的时候,只看到他的成功他的光鲜、权力。而不知道这背后付出的努力积累的学识。孩子们越是只看表面,就越是浮躁,就越是觉得,自己也能随随便便写写文章吹吹牛逼成为领导。
在我看来,我们的时代其实正是缺少“一书成名、一诗成名”的惊喜。究其缘由,病就在于,孩子们在写作之初,追求的是名气而非优秀的作品。
当代文学往往与商业化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当代文学也离不开商业化。在那个理想主义时代,作家更多是难言温饱的。所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作家已经成了社会上最赚钱的职责之一。曾经,某国内著名小说网站创始人在给公司的校园作者演讲的时候提到这样的观点。具体我记不清了,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我们的时代变了,“快”文化已经成了文学主流。我们成立企业,让在这个社会上活着的作者可以赚钱,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得到好的阅读体验,何乐而不为。
我认为文学大环境商业化本无对错之分,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者更多去想读者要看什么再去决定写什么,忘记了我们要对文字负责。过分迎合市场诉求只会让我们忽略了作为一个作者该有的态度。作者应该或者说必须是诗意的、有情怀的。回忆到在我初三的时候,在一个假期补习班,别人上课的时候我在写小说,同桌就总是在我不在的时候偷偷翻看我的小说。他似乎很不理解我为什么不给别人看。我想,大概这就是情怀作祟吧。自家孩子总要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再见人。
我记得,之前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位高层领导说过我三观不正。其实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她是对的。公司的需求就是市场、就是阅读量、就是效益。很显然,在这样的前提下去思考作为作者的情怀、态度有些不够和谐。我们让作者钱包鼓鼓用了几代人的努力。而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存留“濒死”的作者情怀、态度。或许又要经历几代人吧。我在努力着,乐此不疲。
所以还是要给00后的孩子们提提建议。你们看到的一些满载荣誉、权力的人,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须扶持起来的,这样的成功类似于改革开放时期“先富起来”的人,这样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就是他们,也绝非平地而起,同样需要时刻充实自己,提高修养、增长学识。脚踏实地,不骄不躁,这样距离你们追求的成功或许可以更进一步。
还有就是,“先富起来”的人和企业。更不该忘了告诉孩子们,学识和修养才是安身之本。而不是过分渲染成功理论,让孩子们空燃热情,为各位创造价值。毕竟不忘初心如果只是口号,方得始终注定会是笑话。
文化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发展,或许只有几十几百年之后才能被历史评判。
我知道,我的观点肯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一个笔者如果可以让世上只有爱他和恨他的人,这辈子也就值了吧?不过,我坚信,一个作者有态度地活诗意地活有情怀地活,注定没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