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笑集
庄子说,做人不要太“惠施”

庄子说,做人不要太“惠施”

作者: 早起去赶海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21:18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和惠施无疑是一对超级CP。

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哲学家,都爱好高谈阔论,却偏偏立场相对。

庄子更像一个艺术哲学家,惠施更像一个逻辑哲学家。

正所谓棋逢手,使他们动不动就要辩论一番。

因此,江湖中流传着很多他们“相亲相爱”的故事。

日常的画面是这样:

惠施:魏王给我送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可是这种葫芦什么都做不了,就像你的学说,最没用了。

庄子:那是你不会用,别BB。

惠施:……

惠施:我有一颗大树,白送都没人要,就像你的学说,大而无当,最是没用。

庄子:(省略五百字的吐槽)我拿这棵树来乘凉不行吗?

惠施:……

每次都想呛庄子,却每次反被庄子呛,惠施的内心是崩溃的。

于是他发愤图强,在梧桐树下苦练辩论之术。

后来惠施不但成为了一个著名哲学家,还做上了魏国的宰相。

功力大进又急于找回场子的惠施找到了庄子。

他们一起去河边玩。

庄子兴致很高,看见一群鱼游来游去,便随口说:“鱼儿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一听,就知道自己翻盘的机会来了:“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一听,有杀机啊,便马上顺着这句话回了一句:“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穷追不舍:“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慢着!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就说明你知道了我的意思才问我,那么我在桥上自然也能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

这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

鱼快不快乐不知道,但是他们两个估计快乐不了。

惠施嘀咕,庄子是流氓啊,尼玛又输了。

庄子暗想,这货真的很扫兴啊。

试想,当你看见一群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你觉得很美,

于是告诉了你的朋友。

你朋友看了之后,却说:“这鱼一定很好吃。”

这时你说,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听而不闻、呵呵一笑,那你绝对是个有素质的人。

如果你接着马上和朋友讨论起怎么吃的问题,那你们一定是真(吃)爱(货)。

但很多人肯定要在“好吃”这个点上做文章:

“这里的鱼一定不好吃,巴拉巴拉。”

“这种鱼我可不吃(省略五百字)。”

既然让我扫兴,那我也要让你扫兴。

这是一种“友好的报复”,常见于关系较好的朋友。

如果关系不好,是绝对不会到争执这一环节的,一个词(你懂的)就解决问题了。

所以尽管庄子和惠施经常争辩,却仍然是一对好基友。

不过这种观察力和欣赏力都不在一个维度的情况,真的好尴尬有木有。

本来你叫朋友来看鱼,是想分享你的喜悦,可是……

朋友却是来抬杠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组合——艺术范和逻辑范的神奇组合。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对情侣在争辩。

男的说:“你看,这樱桃树好美啊。”

女的看了一眼,说:“明明是桃树。”

“桃树不是这样的,这是樱桃。”

“桃树。”

“樱桃树。”

……

这个对话虽然也展示了感性和理性的差别,但显得特别可爱。

因为两人都知道争论的重点不在于桃树还是樱桃树,甚至连争论都谈不上。

这是属于情侣间的俏皮话。

正如同“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他们只是通过这样的争论表达自己的爱意。

但更多时候,当你在表达你的认识时,总是有人会理性而“礼貌”地指出并加以改正。

如果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的,一句是错的,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肯定会指出错误的那句话,而非正确的话。

这看起来很正常,因为很常见。

但在潜意识中,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并期望自己说出对的见解。

正因为如此,故而纠正别人的错误所产生的快感是加倍的。

所以人们才对别人的错误那么喜闻乐见。

哪怕他们明知你话语的重点并不在此,他们也一定要加以点明。

因为,这确实是一件很爽的事啊。

这种行为不难理解。

然而却并不讨喜。

他们硬生生将一件审美的事“扭曲”成了是非题。

问题是,“濠梁之辩”垂名千古,语言也极具美感,令人深思;

但是,绝大多数人进入是非题环节,其产生的争论都是无趣的、无意义而且伤感情。

世间少有庄子那样的艺术哲学家,也少有惠施那样的逻辑哲学家。

他们能成为意气相投的超级CP,然而更多人的友谊却因此而受损。

一个学识丰富的人去问禅师,禅是什么。

心里却在想怎么难倒禅师。

禅师听了之后,却不说话,只是给那人倒茶,

很快,杯子就满了,然而禅师视而不见,还是往里倒水。

茶水流了一桌子。

那人忙提醒说:“茶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这时,禅师说:“你就像这个杯子,里面有这么多执见,

你不清空你的执见,我怎么给你讲禅是什么?”

庄子逢着惠施的责难,往往是顺着他的思路来进行辩论。

以这种方式将对方驳倒,固然也是一种方法。

然而禅师偏不。

禅宗认为世间有三种语言,一是随波逐浪语,一是截断众流语,一是涵盖乾坤语。

在“濠梁之辩”中,庄子的语言无疑属于随波逐浪语。

但是在上面的公案里,禅师的语言就属于截断众流语了。

不管对方心里怎么想,禅师“蛮横”地掐断语境,这就是所谓的“截断众流”,

绝不顺对方的意。

再凭空设置一个语境,让对方不得不落入“圈套”,以达到启发的目的。

随波逐浪语即使赢了辩论,也不能使对方信服。

参考庄子和惠施便可知,惠施是一直不服气的。

而截断众流语则别开生面,逼迫对方放弃原有的立场,

没有出言就已经赢了一半。

比较这两种说话方式,高下立判。

例如,《世说新语》中便记载了一则王徽之的趣事:

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

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桓冲说:“你在府上时间也不短了,也该做些事情。”

王徽之却说:“今天天气不错。”

王徽之这么说话,顿时令人无语,马上便有奇效。

所以若是再碰到不识趣的人,不妨也用这种办法,打他一棒再说。

相关文章

  • 庄子说,做人不要太“惠施”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和惠施无疑是一对超级CP。 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哲学家,都爱好高谈阔论,却偏偏立场相对。 庄子更...

  • 变则通

    变则通 惠施是庄子的老朋友,一天惠施见到庄子,...

  • 鹓鶵[yuān chú]

    春秋的时候,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到大梁去见他。 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来抢你的相位了!”于是惠施紧张起来,马上派人...

  • 无用的知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

    01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庄子与惠施有一场关于“无用”的经典辩论。惠施对庄子说:“你所有的言论都是无用的。...

  • 濠梁之辩 庄子赢惠施输了吗

    庄子和惠施游于濠梁之上,见鱼儿在水草中穿梭来往,庄子感概的说:“鱼儿真快乐呀。”惠施打趣道:“你不是鱼,安知鱼之乐...

  • 智愚篇 神鸟与猫头鹰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被封为魏国的宰相后,庄子很为自己的朋友高兴,启程去访见惠施。 庄子的行动传到小人那儿,他便歪曲庄子...

  • 纵横家

    惠施惠子者,学富五车也,庄子友,与庄子论,见鱼,庄子言鱼悦,惠施云:鱼不言,焉知其悦?庄子对:汝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 庄子与惠施辩论

    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经常送些钱粮和衣物接济庄子。庄子才勉强过得下去。惠施也很有学问,他和庄子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经...

  •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我们接着说关于生命的问题。下面有请真理大宗师庄子,和嘉宾惠施出场。 惠施:你上回说,要给我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为...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我们接着说关于生命的问题。下面有请真理大宗师庄子,和嘉宾惠施出场。 惠施:你上回说,要给我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说,做人不要太“惠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wj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