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烟雨梦人物无戒学堂第五期
【无戒学堂】那个疾风怒马,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终于老去(下)

【无戒学堂】那个疾风怒马,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终于老去(下)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09:37 被阅读15次

1162年,他率众南归,此后再没回过山东老家。

宋孝宗很赏识他,任他为江阴通判。孝宗虽有心北伐,拗不过群臣的呼声,于是辛弃疾遗憾地被雪藏了。

他像一个救火队长,哪里有空缺,就及时补上,前后做过通判、转运使、安抚使之类的官,整顿治安、开垦荒地,辗转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各地,四十多年的生涯中,竟前后调动了37次。

频繁调动,是因为朝廷觉得他很麻烦。他是个十足工作狂,像台永动机,每到一处,便兴致勃勃地招义兵,搞团练,整顿军备,隔三差五申请,给他支部队,打过长江去。

后来,朝廷连官也不让他做了,在他四十岁盛年之时,因为小人中伤,只能退隐到江西上饶,或有短期出仕,也是闲职,在家里蹲了近十五年。

辛弃疾叹息:本是拿刀看剑的勇士,却被人当成了文艺青年。

 他只能寄情山水,用一枝秃笔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不知是不想被小人借题发挥,还是天性不喜欢格律束缚,他的词可以用各种口吻,各种命题写出来,风格千变万化。

如他28岁左右写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当时有志之士也不在少数。张孝祥、刘过、陈亮,豪放词都无比豪迈慷慨,气魄宏大,只有辛弃疾,这双真真切切摸过刀、杀过人、打过仗的手,才有这样真实的感受。拔剑长啸,拍断栏杆,壮志难酬,只两个动作,便胜过千言万语。

豪放词里,他实在最有发言权。

40岁在上饶隐居时,他又有一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这首词里,他把自己比作修补破网的勤劳蜘蛛,虽然人微言轻,也要以天抗命。看似婉约的背后,其实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他正值盛年,却被闲置了,就像美人进了冷宫。现在,春意阑珊,美人也渐渐迟暮了。

白发悄悄爬上了鬓角,流年终成虚度。他醉里挑灯,轻抚长剑,铮然有声,可惜再无用武之地。自己就像“画檐蛛网”,徒惹飞絮,留不住一世春光,终于,无可奈何地老去了。

闲居的日子,他索性换副心境,沉醉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和农家丰收的喜悦中。在一些惬意小词里,他连爱用的历史典故都没有,直白如口语: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只有夜半从梦中惊醒,才摸到枕头已被泪水打湿:“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205年,辛弃疾64岁了。宰相韩侂胄力主北伐,他竟意外地被重新启用。

他重登北固亭,俯瞰这涛涛长江,写下倾注一生所思所感的千古名作《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渡以来,四十三年了。尽管垂垂老矣,他还是希望像廉颇一样,宝刀不老,为国尽力。

然而,韩侂胄来不及准备充足就挥师北伐,这一仗惨败而回,他最后的希望还是破灭了。

1207年九月初十,病重的辛弃疾从昏睡中醒来,三呼“杀贼!杀贼!”,终于与世长辞。

八百多年后,有一位作家梁衡到过郁孤台凭吊,曾这样评价他: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逆境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响彻雷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戒学堂】那个疾风怒马,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终于老去(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zgnqtx.html